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6月30日正式施行)
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金融行業數據資源已成為國家核心戰略要素。中國人民銀行於2025年4月審議通過的《業務領域數據安全管理新規》,系統構建了覆蓋全流程、全鏈條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旨在平衡數據安全保障與高效利用的關係,推動金融機構在合規框架下實現數位化轉型突破。該規範創新性地將數據分類分級管理與技術防護體系相結合,為銀行業務數據處理活動建立了可量化、可操作的實施路徑。
依據《網絡安全法》等六部基礎法律,《新規》確立了"管業務即管數據安全"的核心原則。中國人民銀行對業務領域數據負有統籌指導職責,金融機構及獲准機構作為數據處理者需履行三重義務:建立全流程管理制度、實施年度風險評估、配置專業安全團隊。特別要求重要數據處理者須設立專職管理崗,並通過獨立渠道向監管部門直接報告。
新規創新性地將業務數據劃分為一般數據、重要數據和核心數據三級保護標準,其中涉及國家安全的核心數據需達到四級網絡安全等級保護要求。金融機構必須每年更新資源目錄,對敏感信息實施動態標識:個人生物識別特徵等高敏感項須加密存儲,而業務系統恢復點目標則根據數據篡改風險分級設定。分類規則覆蓋三個維度:個人信息屬性、泄露危害程度和系統可用性影響。
從收集到銷毀的全周期管理中嵌入12項強制要求:
收集階段需通過合同約束第三方數據來源合法性,人工錄入必須進行雙重校驗
使用環節禁止未經審批導出高敏感數據,身份鑑別信息僅允許核驗方式使用
委託處理業務數據時需開展盡職調查,核心數據跨境傳輸須經國家協調機制評估
特別規定要求日誌記錄留存期從6個月到3年不等,並建立開發測試環境與生產系統的隔離機制。
技術層面提出四大硬性指標:
1. 存儲系統必須滿足等級保護要求,核心數據存儲介質需通過安全背景審查
2. 傳輸高敏感信息時採用加密通道,商用密碼應用符合央行專項規範
3. 訪問控制實行多因素認證,特權帳號操作須經雙人審批留痕
4. 隱私計算等新技術應用需確保原始數據不可逆解析
技術防護要求覆蓋身份鑑別、權限管理、日誌審計等16個具體場景。
建立"三位一體"風險防控體系:
實時監測八大類安全威脅,包括惡意程序滲透和異常訪問行為
按數據泄露規模分級響應,涉及核心數據事件直接定級為特別重大
重要數據處理者年度演練頻次不低於1次/年,普通機構每三年開展應急測試
合規審計要求每3年覆蓋所有業務線,並對數據出境、委託處理等高風險場景實施專項審查。
違反新規將面臨《數據安全法》第四十五條處罰條款約束。監管措施包括分級約談制度和聯合執法檢查,對於排除市場公平競爭或涉嫌犯罪的行為移送司法機關處理。設立從輕處罰激勵機制,鼓勵機構主動上報有價值的安全情報。
總結而言,《銀行業務數據安全管理新規》通過構建"分類防護監測處置"的閉環管理體系,在確保金融數據主權安全的同時,為行業創新應用開闢合規通道。其核心價值體現在三個維度:建立可量化的風險管理標準、形成多方協同的監管生態、創造安全可控的數據流通環境。隨著2025年6月30日實施日期臨近,金融機構需加快完成制度適配和系統改造,在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中把握髮展先機。
更多銀行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銀行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