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開採總量調控強化、技術追溯系統升級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稀土產業在資源管理、技術研發和國際競爭力方面持續突破。截至2025年8月,工信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的《稀土開採和冶煉分離總量調控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進一步規範了行業秩序。數據顯示,通過系統性政策引導和技術升級,我國稀土企業在開採效率、綠色生產及供應鏈管控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為全球產業鏈穩定提供了關鍵支撐。
根據最新統計,國家對稀土開採(含礦產品)和各類稀土礦產品的冶煉分離實施嚴格總量管理。工信部聯合自然資源部、發改委綜合資源儲量、產業需求及生態保護等因素,確定年度開採與冶煉分離指標,並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這一機制確保了稀土資源的有序開發,避免過度消耗。
政策要求企業必須在核定指標內開展生產活動,對違規行為採取核減次年指標的懲戒措施。2025年上半年數據顯示,全國稀土開採總量同比下降8%,而冶煉分離環節產能利用率提升至93%,反映出行業正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優先的發展路徑。
為加強全產業鏈監管,政策要求企業建立「稀土產品流向記錄製度」,並每月10日前將上月度信息錄入工信部主導的全國性追溯系統。截至2025年6月底,該系統已覆蓋98%的重點生產企業,實現從原料開採到終端產品的全流程數據追蹤。
技術層面,系統採用區塊鏈和物聯網技術,確保數據不可篡改且實時更新。例如,某北方稀土企業通過傳感器與雲端平台聯動,將冶煉分離環節的能耗數據誤差率降低至0.3%,顯著提升生產透明度。同時,《辦法》明確要求企業履行網絡和數據安全責任,包括建立內部管理制度、加密關鍵信息等,有效防範供應鏈數據泄露風險。
統計數據表明,2025年1-7月我國稀土出口量同比減少6%,但產品附加值提升14%。這一變化源於政策對高端應用領域的傾斜——例如在新能源汽車電機、永磁材料等領域的研發投入占比超30%,推動高純度稀土氧化物產量增長22%。
自然資源部數據顯示,當前國內主要稀土礦區的資源綜合回收率已達85%,較五年前提高17個百分點。通過推廣綠色開採技術(如原地浸礦工藝),尾礦處理成本降低40%,顯著減少生態足跡。同時,進口稀土原料(包括獨居石精礦)的冶煉分離指標分配更加嚴格,倒逼企業優化全球供應鏈布局。
從2025年數據趨勢看,我國稀土產業正通過「總量調控+技術賦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短期來看,嚴格的開採指標將抑制產能無序擴張;長期而言,追溯系統與智能化生產工具的普及,有望推動行業在高端材料研發、循環經濟模式探索等領域形成新優勢。
2025年的政策實踐表明,稀土產業管理已從單一資源控制轉向「數據化監管+技術自主」的綜合體系。通過總量調控確保資源戰略價值、以追溯系統強化供應鏈可信度、依靠技術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多重舉措,我國正穩步構建全球領先的稀土產業生態。未來,在生態保護與市場需求雙重壓力下,行業或將加速向綠色低碳、高附加值方向轉型。
更多稀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稀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