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全球光伏產業在經歷深度調整後顯現出結構性復甦跡象。儘管大部分企業仍面臨盈利壓力,但頭部企業在技術研發、成本控制及市場布局上的差異化優勢逐漸凸顯,推動行業進入新一輪競爭分層階段。政策端對無序競爭的治理持續加碼,疊加技術疊代加速,為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提供了突破周期的關鍵窗口。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光伏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光伏產業整體仍處於調整期,但部分頭部企業的表現釋放出回暖信號。以隆基綠能為例,其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25.69億元,較去年同期減虧超50%,第二季度環比減虧達21.1%;愛旭股份則實現同比虧損收窄86.38%,並首次在二季度實現單季盈利。這一趨勢表明,在BC(背接觸)技術、N型電池等創新產品的推動下,頭部企業正通過技術溢價和成本管控逐步修復盈利能力。
數據顯示,愛旭股份上半年ABC組件出貨量達8.57GW,同比增長超400%,其差異化產品在歐洲、亞太等高價值市場表現突出。隆基綠能的BC組件研發效率突破26%(NREL認證),技術疊代進一步鞏固了頭部企業的競爭優勢。
2025年,國家層面針對光伏行業的治理持續加碼。從7月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提出「依法依規治理低價無序競爭」,到8月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規範產業秩序,政策導向已明確轉向遏制惡性價格戰、推動落後產能退出。與此同時,《價格法》修訂草案將光伏行業納入重點監管範圍,旨在引導企業從單純的價格競爭轉向技術、品質與服務的綜合比拼。
在此背景下,頭部企業的技術研發投入顯著提升。例如,協鑫科技的顆粒矽現金成本已降至25.31元/公斤(2025年二季度數據),較年初下降超30%,凸顯出先進工藝對降本增效的關鍵作用。而BC、HJT、鈣鈦礦等技術路線的競爭,則進一步推動行業向高效率、低成本方向演進。
儘管頭部企業盈利修復初現,但二三線企業的經營壓力仍在加劇。統計顯示,部分缺乏核心技術或渠道資源的企業上半年虧損幅度擴大,市場份額加速向具備規模效應和技術壁壘的廠商集中。與此同時,全球光伏市場需求結構也在快速變化:歐洲市場對高效組件的需求持續旺盛,亞太新興市場的分布式項目增長顯著,而國內市場則在大型地面電站與戶用系統間呈現差異化競爭。
政策引導下的「反內卷」成效逐步顯現,產業鏈價格開始企穩回升。據行業數據顯示,矽料、電池片等環節的議價能力有所恢復,頭部企業通過技術鎖定溢價空間的趨勢愈發明顯。
展望下半年及更長周期,政策對競爭秩序的規範將加速市場出清,倒逼企業強化核心技術研發與供應鏈管理能力。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中國推動全球光伏度電成本下降超80%,而2025年的行業調整正是為下一階段的規模化應用鋪路。
對於企業而言,需在BC疊層、鈣鈦礦產業化等技術方向持續突破,同時通過精益化運營控制非技術成本。政策端則需進一步細化監管細則,避免「運動式治理」,引導行業形成良性競爭生態。
2025年上半年的光伏產業報告揭示了三個核心趨勢:頭部企業依託技術創新實現盈利修復、政策干預加速市場分層、新興市場需求與存量競爭並存。未來,技術疊代與合規經營將成為決定企業能否穿越周期的核心變量。隨著全球綠色轉型深化,那些堅守創新、專注價值創造的企業,有望在光伏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
更多光伏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光伏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