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以美股為首的全球股市復甦強勁。標普500指數已從去年12月的低谷累計反彈約11%,恒生指數今年迄今上漲了3.6%,上證指數、深圳成指則分別上揚3.54%、3.14%。
「一年多前全球經濟體曾出現同步上漲,令資金成本、大宗商品價格攀升。更重要的是美聯儲在加息政策上姿態更為激進,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先從新興市場開始,然後蔓延至包括美股在內的發達市場。」滙豐高級經濟顧問簡世勛(Stephen King)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
他補充說,目前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大,美聯儲試圖「軟著陸」,但金融市場信心不振,負面影響超出其預期,「美國就業市場趨緊,意味著美國出現衰退的幾率上升,未來幾個月金融市場的脆弱性仍將持續。」
過去十年,在各國央行實施零利率政策,以及長期量化寬鬆政策所帶來的資產泡沫背景下,「全球生產效率並未顯著提高,隨著貨幣政策逐漸回歸正常,市場預期與經濟現實之間的差距會逐漸體現。」他坦言。
全球需求不振
美銀美林最近公布1月4日至10日對234位基金經理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投資者對全球經濟的預期已降至2008月7月以來新低,甚至低於2001年1月的低谷。
一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被視為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但多位市場人士指出,近期公布的中國外貿數據顯示,全球經濟同步放緩才是真正誘因。
法國巴黎銀行中國高級經濟學家榮靜受訪時指出:「(2018年)12月中國進出口數字說明全球需求不振,貿易摩擦下大量企業提前出口並非導致出口大幅下滑的真正原因。」
「中國對美國以外市場的出口也出現了類似的急劇下滑,同時新興經濟體去年11月的整體出口增速已由10月的6.6%下降至3.7%。在全球需求不振的背景下,未來幾個月新興經濟體整體出口仍將維持弱勢。」凱投宏觀新興市場高級經濟學家John Ashbourne表示。
此外,15日英國下院以202票贊成、432票反對否決了首相的「軟脫歐」草案,脫歐風險再度成為市場焦點之一。
「儘管硬脫歐的風險有所緩解,但是英國可能延遲脫歐,《里斯本條約》第50條可能被延遲啟動,甚至出現第二次公投,」滙豐外幣策略環球主管潘達維(David Bloom)指出,「這意味著金融市場將面臨更長期的不確定性,而這正是投資者最厭惡的。」
同時他透露:「過去兩年半我們一直看空英鎊,但最近開始改變看法。若英國最終留在歐盟,英鎊兌美元可能飆升至1.55,硬脫歐英鎊可能跌至1.1,而軟脫歐則可能使英鎊反彈至1.37。」
美元則情況不同,「雖然美元出現了很多問題,但其他國家和地區遇到的問題似乎更大,相對而言我們看好美元,它仍是一個高收益貨幣。」
考慮到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面臨的困難,滙豐將2019年美聯儲預期加息次數從兩次調整為一次,預期加息時點在9月。
「人民幣貶值壓力不大」
目前港股市場上內地公司占據半壁江山,市值占比超過60%。因此,人民幣匯率走勢與港股息息相關。
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顯示,去年12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升0.76%至122.73,創5個月以來新高;去年全年實際有效匯率累計漲0.94%,名義有效匯率則累計漲1.17%,終結此前連續兩年跌勢。
就此榮靜指出:「今年人民幣貶值壓力不大,預計比去年略為升值。儘管中國經濟下行並出現經常帳赤字,但人民幣前景受多項利好因素提振,包括美元相對歐元、日元等其他貨幣貶值,而美國市場利率下降速度比中國還要快,中美利差不一定會收窄。」
港股前兩個交易日累漲六百點後,1月17日高開,隨後下行,收市跌146點或0.54%,報26755,大市全日成交金額達到974.03億港元。當日午盤後,多隻股票暴跌,內房股佳源國際控股午後遭清倉式拋售,一度跌近90%。
「港股今年以來已大幅反彈,但大市成交金額仍然徘徊在低位,很難確認是否已經突破下行趨勢。未來上升動力取決於中美貿易談判進展,恆指即使有機會突破27000點,也未必能夠企穩。」某港股基金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此外,野村證券跨資產研究主管Charlie McElligott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不少宏觀交易員和風險平價基金仍想賣空本輪反彈,標普500指數也逐漸接近下一個強阻力區間2630-2635點,因此美股本輪反彈可能於1月18日到達階段高點後難以為繼。
更多經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經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