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基於前五月數據及行業趨勢分析)
截至2025年6月,我國食糖產業正經歷深刻變革。最新數據顯示,1-5月食糖進口總量驟降至63萬噸,同比銳減50.1%,同期糖漿及預混粉進口量也同比下降52.79%至34.59萬噸。國內產糖量同比增長12.03%達1116.21萬噸,但年度消費缺口仍超450萬噸,凸顯政策調整對市場格局的深遠影響。
自加入WTO以來,我國通過關稅配額制度構建了"194.5萬噸+15%關稅"的核心框架。然而,2024年糖漿及預混粉進口量激增至238萬噸的歷史峰值,暴露了政策漏洞。海關總署2022年第78號公告將蔗糖含量超90%的預混粉納入食糖管理範疇後,違規進口渠道迅速收窄,此類商品申報量從數萬噸銳減至數百噸。
2024年12月實施的關稅調整方案將部分糖漿最惠國稅率提高至20%,疊加對泰國越南進口渠道的臨時管制,直接導致2025年前五月相關產品進口量腰斬。企業需特別注意:預混粉申報必須確保蔗糖含量不觸碰90%紅線,原產地證明審查也已升級為"實質加工"標準,簡單轉口偽報行為面臨零容忍監管。
儘管國產糖連續三年增產,2024/25榨季產量達1116萬噸,但年消費量仍維持在1580-1590萬噸區間。這種結構性缺口倒逼政策制定者需在保護國內產業與保障供應鏈安全間尋求平衡點。當前進口依賴度依然高達30%,主要來源國突發事件可能引發供應危機。
未來政策導向將強化"堵漏洞+促內生"雙輪驅動:一方面通過商品歸類細化和智能監管系統完善制度屏障;另一方面鼓勵甘蔗糖料基地建設及生物製糖技術研發。企業需主動適應合規要求,在東南亞多元化布局加工產能,同時探索甜味劑替代方案以對衝風險。
總結:2025年的政策調整標誌著我國食糖產業進入"強監管、穩供應、促升級"的新階段。進口量的劇烈波動揭示出市場正在重構定價邏輯與供應鏈結構。隨著關稅壁壘的強化和監管科技的應用,合規經營將成為企業生存的基礎門檻。在保障國內供給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將是食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450萬噸供需缺口仍需通過規範化的進口渠道填補,這要求政策制定者持續優化配額分配機制,引導行業走向更可持續的產業布局。
更多食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食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