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說殯葬,讀者會覺得晦氣。所以只有在清明節來臨之際談殯葬,才「剛剛好」。毫無疑問,殯葬業在我國是朝陽產業。2016年我國殯葬業的發展趨勢分析詳情如下。
2016年清明期間,「公墓使用年限是否20年」、「骨灰變『寶石』,上海引入殯葬新形式」的兩則消息,再次引發網民熱議,凸顯殯葬話題社會關切度不減。
逝者如何安葬,於家於國都是大事。一塊墓地、幾掛鞭炮,對於一個家庭而言,一般來說是逝者「入土為安」生者「憑弔有物」的必要。但在人口基數達13億之多的中國,厚葬則必然導致土地大量被占用,使用不可降解材料則會使得環境被破壞。可用土地的有限、生態環境退化與墓位面積超標、過度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等已成顯性衝突。為保生態、惠子孫,推動殯葬向綠色轉型已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非改不可。
近些年來,各地按照國家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倡導移風易俗,不斷推進殯葬改革,探索推行節地生態安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囿於公眾傳統觀念影響和生態安葬設施供給不足、激勵引導和規範管理制度機制不完善等諸多因素,推動殯葬向綠色轉型依然任重而道遠。更多最新殯葬行業的發展趨勢分析內容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2年中國殯葬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推動殯葬向綠色轉型,需要公眾心理和殯葬機制的雙重「破障」,而且必須細心溫柔地推動,不能來粗的。首先,公眾要摒棄講風水、論排場甚至薄養厚葬的舊觀念,孝道在生前、祭奠在人心,對於逝者,心誠之至則不必把重點放在形式上。更何況,有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甚至如化骨灰為「寶石」等多種安葬方式,既可寄託哀思又可減輕負擔、保護生態,何不擇一而葬呢?
當然,國家也在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強化推動殯葬向綠色轉型的制度保障。今年2月,民政部等9部委已聯合印發《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明確採取鼓勵、引導的方式推進。也只有認真落實有關規定,杜絕粗暴行政,才能贏得公眾的理解和配合。
下一步,還需要各地結合實際儘快出台獎補、規範等細則,尤其是實實在在提高綠色殯葬的服務供給能力。這就要求嚴格落實安葬服務標準,優化服務流程,拓展服務項目,強化人文關懷,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綠色殯葬公共服務產品。如此,「死不起」的焦慮方可消除。
需要明確的是,推動殯葬向綠色轉型非朝夕可成,再好的設想,也離不開各方的共識和努力。有關方面一定要充分考慮公眾意願、尊重區域習俗,強化正向激勵引導,逐步推動,切忌「一刀切」和「運動式」。
更多殯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殯葬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