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3年上海車展上,智能網聯汽車領域迎來了一場關於艙駕融合技術的深度探討。作為行業的重要參與者,多家企業聯合展示了其在智能座艙與輔助駕駛融合方面的最新成果。這一技術的突破不僅標誌著汽車電子架構的革新,也為未來整車智能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整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前,智能座艙和輔助駕駛在量產車中已逐漸普及,但從底層技術來看,兩者仍處於「割裂」狀態。傳統的做法是通過多顆晶片實現硬體層面的簡單融合,但這種方式並未真正解決系統協同的問題。艙駕融合技術的核心在於通過軟硬體一體化設計,實現智能座艙與輔助駕駛的深度整合,使兩者共用「一個大腦」。這種中央計算架構的轉變,不僅提升了系統的整體性能,還為用戶帶來了更流暢的交互體驗。
在上海車展上,一款基於高通8775晶片開發的艙駕融合域控產品ALA1正式亮相。這款產品由多家企業聯合開發,計劃於2025年第四季度實現全球量產。其最大特點在於高性價比,能夠滿足20萬元及以下車型的需求,市場前景廣闊。通過跨域融合和中央計算架構,ALA1不僅支持高階座艙功能,還能實現組合輔助駕駛,為整車智能化提供了全面的解決方案。
作為整車企業代表,北汽集團在艙駕融合技術的應用上走在了行業前列。其計劃在極狐等車型上率先搭載全球首款艙駕融合AI平台,為用戶提供真實用、真安全、真普惠的體驗。到2025年,北汽的城市NOA功能將全面上車,覆蓋極狐阿爾法T5、S5以及北京越野BJ40、BJ30等多款車型。此外,北汽還將在L3級准入試點中發揮重要作用,並加速L4級全無人駕駛技術的量產進程。
在艙駕融合技術的開發中,輔助駕駛技術的創新至關重要。卓馭科技通過一顆SoC實現了跨層記憶泊車、高速領航、城區領航等組合輔助駕駛功能,同時支持高階座艙功能。其慣導雙目感知系統通過高密度點雲技術,可作為雷射雷達的低成本替代方案,支持任意類型障礙物的檢測和避讓。這一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輔助駕駛的實時性和安全性,還為整車降本約30%。
作為智能汽車晶片和算力的重要供應商,高通推出的驍龍8775晶片為艙駕融合技術提供了強大的支持。該晶片稠密算力可達96TOPS,能夠跨異構計算資源支持混合關鍵級工作負載,同時滿足數字座艙和ADAS功能的需求。通過軟硬體協同設計,驍龍8775不僅支持沉浸式高端圖像和頂級音頻體驗,還預集成了視覺軟體棧,為整車智能化提供了全面的技術保障。
總結
艙駕融合技術的突破,標誌著汽車電子架構從分布式向集中式的轉變。通過軟硬體一體化設計,智能座艙與輔助駕駛實現了深度整合,為用戶帶來了更流暢的交互體驗。隨著ALA1等產品的量產,以及北汽集團等整車企業的實踐,艙駕融合技術將在未來汽車智能化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一技術的普及,不僅將推動整車智能化升級,還將為行業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
更多整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整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