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季度以來,圍繞著歐佩克減產,國際原油市場可謂劇烈震盪,由此帶來的我國成品油零售價調整力度也是異常強烈。繼10月19日零售價兌現近20個月來最大漲幅之後,11月16日,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迎來了年內的最大跌幅。此外我國成品油出口也出現了爆發式增長的態勢。
2016-2021年中國成品油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1月至10月,我國成品油出口量達到3811萬噸,同比增長37.4%,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總量。從淨進口到淨出口,再到出口量不斷創出新高,我國成品油進出口貿易格局在短短几年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國內煉油產能在不斷增加,而成品油整體需求增速放緩,出口成為平衡國內市場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深度參與國際貿易競爭,也是檢驗我國成品油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業內專家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成品油出口量仍將不斷擴大。
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毛加祥介紹說,2010年以來,我國成品油消費年均增速已經降到4.2%。其中,在2015年我國柴油消費已經達到了峰值,預計在2025年和2035年汽油消費和航空煤油消費也會先後達到峰值。在供應市場,目前我國煉油能力超過7億噸,產能過剩嚴重,而且「十三五」期間煉油產能仍將進一步擴大。這意味著煉油能力過剩的問題將進一步凸顯。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成品油出口有利於緩解目前國內產能過剩的情況。
林伯強說:「目前國內產能過剩,中國煉化能力的競爭力比東南亞強。以前成品油主要是滿足國內需求,現在國內需求不旺的情況下,就去滿足東南亞需求。」
國內煉油產能在不斷增加,而成品油整體需求增速放緩,出口成為平衡國內市場的重要途徑。不過也有聲音質疑說,為什麼我國大量進口原油卻還要向海外出口成品油?林伯強解釋說,原油進口和成品油出口並不存在對立關係。
事實上,日本、韓國、新加坡這些幾乎100%依賴進口原油的國家此前就一直是亞太地區活躍的成品油出口國,而且成品油加工已經成為這些國家的重要經濟產業。
林伯強認為:「如果從國外進口石油,經過煉化後再出口掙錢,這也是可以的。當時我們沒這麼做,是因為一直在滿足國內快速增長的需求,並沒有把眼光放到國際市場。但現在國內需求已經達到一定的程度,出口就變成必需的了。」
更多成品油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成品油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