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8月,中國能源領域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化,通過價格機制優化、市場體系完善及產業生態創新三大路徑,顯著激發了市場活力與資源配置效率。數據顯示,全國電力交易市場規模較"十三五"末翻倍增長,新型市場主體規模突破3500萬千瓦,政策環境與投資方向的協同效應推動能源系統向更高效、更安全、更低碳的方向轉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能源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核心觀點:市場化定價覆蓋全鏈條,激發供給側與需求側活力。
在發電側,煤電與新能源全面參與市場競爭;用戶側除居民及農業用電外,工商業電價已完全由市場決定,電力商品屬性強化。這一機制推動全國電力交易電量從"十三五"的10.7萬億千瓦時躍升至23.8萬億千瓦時(截至2025年),市場規模增長超120%。政策層面通過《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等制度設計,打破區域壁壘,形成統一的"度量衡"體系,為投資主體提供穩定預期。
核心觀點: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實現"時空品類"全覆蓋,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截至2025年8月,中國已建成包括省內、省間及區域電力市場的多層級體系,並形成中長期、現貨和輔助服務三大交易品種協同運作的格局。山西、廣東等7個省級現貨市場與省間市場聯動運行,南方區域市場連續運轉超千小時,成為全球最大規模"電力超市"。跨區交易機制創新使資源流動效率提升40%,為清潔能源投資提供了更廣闊的消納空間。
核心觀點:政策引導催生虛擬電廠等新業態,推動系統韌性與低碳轉型。
國家通過專項支持政策加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截至2025年8月,虛擬電廠聚合資源規模已超3500萬千瓦,相當於1.5個三峽電站裝機容量,有效提升電網靈活性。綠電直連、獨立儲能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清潔能源領域。數據顯示,工商業用戶全面入市後,市場參與主體數量增長近3倍,形成多元競爭格局。
能源改革的全局性突破與未來方向
2025年的中國能源體系已構建起市場化、多元化、協同化的高質量發展格局。通過價格機制完善釋放微觀活力,通過統一市場打破區域分割,通過生態創新推動技術疊代,這些舉措不僅支撐了"雙碳"目標下的投資需求(預計清潔能源領域年均投資額超1.5萬億元),也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中國方案。未來改革將繼續聚焦綠色溢價疏導、跨區輸電通道優化及數位技術賦能,進一步鞏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數據來源說明:文中所有數據基於"十四五"規劃實施期間(2021-2025年)公開發布的能源領域統計報告及政策文件綜合整理。
更多能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能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