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去年運動品牌行業狀況,只能用慘澹來形容。運動品牌行業分析指出,曾經締造快速增長神話的國內運動品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危機,在關店、裁人、降價等諸多「斷臂療傷」式措施推出後,行業也從欣欣向榮轉瞬進入寒冬。運動品牌終究是走上了英雄鋼筆、國產手機等由「榮」到「衰」的路。以下是對我國運動品牌行業分析:
擴張遺留下來的問題
運動行業市場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本土運動品牌企業新增門店數合計達到近2萬家,2009年末終端數量較2006年末增長了近2倍。然而,擴張遺留下來的卻是規模增速下滑、市場集中度偏高、存貨高企等種種問題,因此運動品牌企業紛紛調低2012年銷售預期,甚至通過裁員來降低成本。在過去的兩年間,據運動服裝行業競爭格局與投資戰略研究諮詢報告顯示,安踏在營業收入上超越了李寧。目前本土品牌面臨的困境是「前有強敵,後有追兵」,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本土品牌在北京奧運會之後並沒有很好地成長起來。
業內普遍認為,瘋狂擴張後的本土運動品牌目前面臨一個新的輪迴。高溢價的洋品牌耐克、阿迪達斯兩大巨頭牢牢控制著國內運動品牌的高端市場,本土品牌如何應對運動品牌「洋消費」的傾向,在白熱化的競爭格局中突圍是企業要思考的命題。
高庫存,少訂單
運動品牌行業分析顯示,過去的五年是中國運動品牌光輝的五年,短短几年裡,李寧和安踏的業績增長強勁,而它們背後的跟隨者,中國動向、特步、361度、匹克等,業績亦相當奪目。運動行業市場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李寧、安踏、中國動向、特步、361度、匹克等企業的業績加起來就接近300億的銷售額,約有600多億的零售規模,約是五年前整個國內體育用品消費規模的數倍,短短的五年,中國體育用品行業呈現爆發性增長的特徵。成績是喜人的,但是這種根基不穩的爆發性增長也埋下了隱患。
由於體育服裝行業發展擴張速度過快,導致零售商積壓大量庫存,影響後階段公司發展。同時在國內通貨膨脹的大環境下,消費者有縮減消費體育用品的傾向,兩者偏差加劇庫存壓力,直接導致業績回落。目前各大體育服裝行業存在庫存壓力,需要逐步消化現有庫存,並降低下批產品產量,體育服裝行業進入調整期。
此外,從運動行業市場分析報告可以看出,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在一線、二線、三線、四線市場,過去十年本土運動品牌憑藉著價格的優勢迅速的占有市場,存貨大量充斥市場空間,隨著各家企業紛紛的擴張,大量的店鋪呈現在購物一條街、步行街還有包括運動場周邊。隨著貨品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但是同質化始終沒有解決,消費者在選擇當中貨品之間的可期待性非常的低。尤其隨著電商的發展,快時尚品牌的發展,過去的運動用品其實起到了一個休閒裝的啟蒙。這些年國際國內的休閒品牌也是層出不窮,而且更多潮流時尚品牌也在不斷的發展當中,這樣它在功能性不強,差異化不明顯的情況下,勢必就會增速就要放緩,存量就會加大。
如何應對當下困境
運動品牌行業分析指出,首先,還是要消化庫存。如此,帶來的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現如今國內的各大運動品牌出現了白菜價促銷,借瘋狂的打折來清理庫存,把存量資產先去做一個消化和變現。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優勝劣態的過程,誰的資金更充裕,誰的耐力更強,誰的策略性更完整,執行力更強更堅決,那麼誰就可以走的更遠一些。
其次,還是要提升品牌的附加價格,然後在專業性方面去加強。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它都有一個品牌集中度不斷加強的過程,一個領域裡面沒有辦法容納那麼多有相當大規模的品牌,一定是會集中到幾個品牌占有一個相對的組織力的位置。體育越來越逐漸的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那麼人們從低層次的追求開始就要提升了,但是升級強調更專業性,可能不是一個專業選手,但是需要專業的裝備去體驗去感受,這是生活一個提升的表現。
而且中國內需力一定隨著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增長方式轉變,它會不斷的越來越發展,實際上意味著體育用品市場暫時就是一個陣痛,它和長期發展來看就是一個專業化路線,但是確實是需要時間。但是還有一些品牌比如二三線,也許要麼倒掉,或者及早的投入戶外更專業的細分市場,因為這個腸胃體育用品行業的腸胃還是非常長的,每個細分領域還是有很大的空間,包括它有機會拿到市場的投入也可以採用比如說收購國際上的小的,但是在專業細分領域是領先的品牌,然後迅速的跨越這個階段。
獲取更多運動品牌行業分析請查看運動裝行業市場分析報告。
更多運動品牌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運動品牌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