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於三聚氰胺、問題奶粉等惡劣事件,人們對乳製品行業的信任原本就岌岌可危。乳品新國標與其說是指標上碰了質量紅線,不如說是制定和實施過程碰到了社會信任這個「新門檻」。如果不是專家的質疑,人們還不會發現與自身健康息息相關的乳品新國標,原來早已在2010年3月公布實施;原本寄予厚望的一個行業規範,至今標準仍與國際水平有差距。公眾的後知後覺,使得「標準之爭」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不信任的種子。
乳品新國標,近日再次成為輿論焦點。面對「神秘翻盤」「暗箱操作」等焦點問題,儘管衛生部門回應稱企業不可能「綁架」標準的制定,但公眾擔憂並未因此消失。在食品安全環境愈發嚴峻的背景下,平息「標準之爭」,關鍵必須重新贏得公眾信任。
專家的建議、輿論的批評,如果能有政府相關部門的積極跟進,就能避免公眾質疑的「發酵」。但面對幾近沸騰的社會爭議,半年來人們並未聽到相關部門耐心細緻的解釋,更未看到新國標因此有所改進。就拿最受猜測的「初稿由幾個大企業起草」來說,有關部門起初遲遲不予回應。在企業、專家現身說法的情況下,輿論幾乎一邊倒地認定有「內幕」,此時,僅有衛生部門一句「在審評及以後緩解,絕對沒有企業參與」的表態,顯然難以服眾。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制定,專業性很強,但社會性更強,因為它與每個百姓的生活都密不可分,與公眾對政府部門的支持和信任息息相關。因此,理應特別注重保障社會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使標準制定過程公開化、透明化,更加細緻地回應老百姓的關切。
平心而言,一個行業標準的制定,原本就不是要排斥企業,關鍵是要向公眾說明,這個過程需要包括企業在內的各方參與。只要有政府正確把關,企業不僅無法「從中作梗」,反而會成為推動行業標準提高的重要力量。類似猜測,只要能將真實信息予以公布,向百姓予以全面解釋,自然會獲得百姓的支持和信任。
相關的種種「標準」滯後、保護落後、缺失公信的情況,恐怕不限於乳品一隅,這也正是乳品標準之爭引起公眾廣泛關注的重要原因。以公眾的關注為導向,以廣受爭議的乳品標準修改為借鑑,將可能危害消費者權益的「標準」清一清、理一理,應當成為有關方面必須要做的重要工作。
更多乳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乳品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