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乳品價格目前接近5年來最低位 奶粉整體價格體系下移

乳品價格目前接近5年來最低位 奶粉整體價格體系下移

2015-01-01 16:22:05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中國乳品行業起步晚,起點低,但發展迅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奶類生產量以每年兩位數的增長幅度迅速增加,遠遠高於1%的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中國乳品產量和總產值在最近的10年內增長了10倍以上,已逐漸吸引了世界的眼光,但同時,中國人均奶消費量與已開發國家相比,甚至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都還十分懸殊。令人鼓舞的是,近兩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於乳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政策,中國乳製品行業正面臨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市場化、法制化、規範化的不破壞資源生態的生產方式,從源頭抓起,從整個乳業產業鏈抓起,以現代的營銷觀念,迎接新一輪高品質發展周期的到來。

乳品價格目前接近5年來最低位 奶粉整體價格體系下移

  7月15日,恆天然全球乳品貿易平台的全脂奶粉拍賣價格迎來九連跌。無獨有偶,近日,美國知名奶粉企業美贊臣也對2015年銷售增長率、每股盈利等指標進行顯著調低;公司預計,在恆定匯率下,預計2015年的銷售增長區間由原來的7%下調至0%~2%。

  業內人士擔憂,在國際奶價下跌和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國產乳業還將在價格戰中煎熬一段時間。7月23日,乳業專家宋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下半年將有更多企業調低業績目標,隨著奶粉價格長期進入下行通道,中國嬰幼兒乳粉進入微利時代。

  美贊臣調低盈利預期

  恆天然全球乳品貿易平台的全脂奶粉拍賣價格一直在下跌。數據顯示,9月交貨的4750噸流拍;12月交貨、2016年元月到港的全脂奶粉從2054美元/噸下降到1895美元/噸,較7月1日的成交價格下跌10.7%。

  乳業上游原料價格的下跌已影響到下遊行業,美贊臣成為首家公開下調2015年業績預期的企業;其在近期更新的2015財務預測中表示,經過初步測算,美贊臣2015年二季度在恆定匯率基礎上的銷售同比下降3%,如果計算外匯影響,這個數字將同比下降7%。

  美贊臣同時表示,乳製品價格目前接近5年來的低位,由於奶價下跌造成的影響已在數個市場出現,包括拉美、亞洲,而中國市場最為明顯。

  對此,7月23日下午,美贊臣(中國)在回應記者的採訪時表示,由於公司尚未完成第二季度的完結流程,這一結果目前只是初步預測。2015年公司在北美、歐洲市場的表現持續強勁,在中國實施的轉型策略也表現出令人滿意的初步成效,全新推出的全進口產品銷售表現強勁。

  美贊臣表示,公司通過一系列的新舉措以及不斷加強的電商渠道,2015年年底中國市場可以錄得持續的銷售增長。

  乳製品品牌超過2000個

  乳品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4年6月開始的價格戰,使中國奶粉經歷了有史最艱難的時期;此前,這一剛需消費品與房地產一樣,價格堅挺了十年之久。

  宋亮對記者表示,2015年上半年乳製品行業的關鍵詞是價格戰,線下渠道以促銷降價為主,線上渠道則打折或推低價產品。「進口品牌全線降價,國產品牌的最高降幅達50%。」儘管如此,消費者似乎並不買帳。以銷售額計算,隨著價格下行,未來中國嬰幼兒奶粉銷售額增速將明顯放緩,預計2015年增幅降至9%。

  國內一家乳企市場部經理對記者坦言,雖然公司還沒有對2015年的銷售目標做出調整,但上半年日子的確艱難。一家上市公司品牌部主管透露,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公司也在壓縮推廣成本,以便保持原有產品的利潤率。

  宋亮指出,中國乳製品市場有超過2000個品牌,產能嚴重過剩,價格戰一方面使大批小品牌退出市場,一方面壓縮渠道利潤,倒逼渠道向專業化升級。

  宋亮同時表示,價格戰使國內奶粉整體價格體系下移,加速行業兼併重組,還能夠抑制資本過多投資和海外新奶粉經營者進入,中國嬰幼兒奶粉的競爭已提前進入紅海階段。

更多乳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乳品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