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藥品行業分析報告 >> 2016年中國仿製藥市場分析:上萬仿製藥臨大考

2016年中國仿製藥市場分析:上萬仿製藥臨大考

2016-04-06 14:50:11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仿製藥行業政策推進速度快,明確一致性評價各項細則。2016年我國仿製藥市場分析詳情如下。

2016年中國仿製藥市場分析:上萬仿製藥臨大考

  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政策落地,行業洗牌利於長遠發展,優質企業受益。

  4月1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關於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的有關事項(徵求意見稿)》,這標誌著一致性評價工作將全面展開。此次公布的292個基藥品種,涉及上萬個批文。

  在業內人士看來,啟動新一輪「一致性評價」改革,將使大批中小企業和仿製藥面臨死亡。事實上,國產仿製藥質量低劣,行業平均毛利率只有5%-10%,遠低於國際仿製藥平均40%-60%的毛利率。

  國信證券援引相關數據指出,目前藥監局共批准了18.9萬個仿製藥品種,但實際生產銷售的批准文號只有4~5萬個,2/3的藥品文號是沒有實際生產的「殭屍文號」。

  而且,全國目前僅有200多家臨床機構有能力承接一致性評價工作,因而製藥工業的洗牌已在所難免。更多最新仿製藥行業市場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仿製藥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

  不過,儘管仿製藥企面臨洗牌,包括國金證券、國信證券等在內的諸多券商都認為,CRO(新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行業來將迎來發展機遇。國信證券預測,一致性評價對應的理論上限市場規模達1500億元,CRO企業可承接臨床前藥學評價和BE試驗中的數據檢測分析業務,業務需求將大大增加。

  上萬仿製藥臨大考

  《徵求意見稿》顯示,一致性評價將針對化學藥品新註冊分類實施前,批准上市的仿製藥,包括國產仿製藥、進口仿製藥和原研藥,均須開展一致性評價。而且凡在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中的化學藥品仿製藥口服固體製劑,原則上應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

  與此同時,在開展一致性評價過程中,藥品生產企業須以參比製劑為對照,全面深入地開展比對研究,找不到且無法確定參比製劑的,將開展臨床有效性試驗。這也就意味著,一致性評價已成為我國藥品上市的全新標配,任何產品今後都必須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考核,否則將面臨註銷藥品批准文號的厄運。

  對此,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諮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新政實施後,一些實力不足的中小企業有可能放棄再註冊甚至放棄生產,部分中小企業轉型甚至關閉或被大企業兼併,但長期來看,這也是淘汰過剩產能的一種方式,有利於提高行業集中度,利好醫藥行業發展。

  「中國在短時間內成為了仿製藥大國,但遠不是仿製藥強國,低水平仿製扎堆現象嚴重,很多藥品的批文達幾十個甚至過百,藥企之間惡性競爭。同時,大量獲批上市的仿製藥從沒進行過與原研藥的一致性評價,普遍存在質量差、療效弱的問題。」史立臣指出。

  由於對仿製藥的監管不夠嚴格,加上巨大利益和相對低的研發成本,吸引藥企大量湧入仿製藥生產,特別是在2002-2006上半年,國內仿製藥批件數量呈井噴之勢,最瘋狂的時期在2005年,當年就有超過1萬種藥品獲批上市,這一時期上市的藥品仍然是目前中國藥品市場的主力。而在2007年以後,CDE每年獲批上市的藥品數量急劇下降,近幾年每年只有幾百個品種獲批,這其中仍然以化藥仿製藥為主。

  過去十年中國仿製藥市場發展迅速,國信證券估算,仿製藥規模近5000億元,仿製藥在處方量中占比達95%。然而大量國產仿製藥粗製劣造、安全無效,行業毛利率不到10%,遠低於國際平均50%的水平。

  據了解,CFDA曾於2008年組織過一次摸底抽查,選擇部分國產仿製藥與原研藥進行體外溶出試驗比較,發現國產仿製藥與原研藥體外溶出行為差異懸殊,無一能達到合格標準。

  低水平仿製和惡性低價競爭使得中國仿製藥普遍盈利能力較差,行業平均毛利率只有5%-10%,遠低於國際上仿製藥平均40%-60%的毛利率。

  從2012年初的《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到2013年2月正式推出的《仿製藥質量一致性評價工作方案》,後因評價方法爭執不下而擱淺。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一致性評價全面啟動,並作為我國藥品上市的全新標配,設定生死時限(分別2018年底前和首家通過後3年內),將使醫藥行業格局迎來巨變。

  1500億CRO市場

  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將對三個領域產生重要影響:製藥行業、CRO和藥用輔料。其中,製藥行業格局將發生重要變化,大量低端仿製的藥品和企業將被淘汰出局,行業集中度有望大幅提升。

  在此前臨床試驗核查中,CFDA公布了一大批CRO企業數據造假的信息,不過,在國信證券看來,隨著CRO行業負面影響消除,管理規範的企業的業務逐漸恢復,承接一致性評價業務訂單,未來其業務量將明顯上升。「CRO行業受益於一致性評價工作的開展,業務量大幅增長。主要包括臨床前的藥學評價服務和臨床BE試驗服務兩類。」

  按照國務院一致性評價意見的規定,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中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化學藥品仿製藥口服固體製劑,應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根據中檢院的統計,這其中共涉及300個品種,17897個批准文號,1883家藥企。再加「化學藥品新註冊分類實施前批准上市的其他仿製藥,為此,國信證券估計此次一致性評價涉及的文號過3萬個。

  「假設藥學評價按上限200萬元計算,BE評價均價按300萬元計算,因此單個仿製藥製劑完成評價的均價為500萬元,則一致性評價的理論市場規模約3萬×500萬元=1500億元。考慮到很多品種會主動放棄評價、豁免BE,及藥學評價成本波動範圍較大,實際可能達不到該規模。」國信證券表示。

  國金證券同樣看好CRO行業的發展,並指出,未來五年行業仍將保持快速發展,更多的CRO企業將進入二級市場,在資本的助力下,行業即將進入密集併購整合期,而且CRO行業突破性的進展在於,不但掌握研發端,還能掌握銷售端,屆時行業將突破人均單產的限制,分享新藥上市後的巨大收益。

  目前很多CRO企業承接企業一致性評價藥學研究的業務訂單,如藥明康德、華威醫藥、尚華醫藥、泰格醫藥等。

  儘管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有助於醫藥質量的提升及利好CRO行業發展,但多位藥企負責人亦提出了對藥價上漲的擔憂。

  一位不願具名的上市藥企董事長向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一致性評價的價格將在500萬以上,再加上前期基礎研究的成本,一個產品沒有800萬左右是出不來的;未來,企業進行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不僅需要做BE、TE、體外溶出度試驗,還要進行文號註冊補充申請審批,這兩方面都會增加成本,可能導致價格上漲。而在招標方面,價格上漲會導致仿製藥相比原研藥的比較優勢降低,不容易中標。」

更多仿製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仿製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