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我國各地圍繞產業升級需求持續推進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建設,在就業幫扶、人才培養和生態鏈構建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通過打造覆蓋全產業鏈的技能培訓網絡,不僅為勞動者搭建了提技增收的階梯,更有效解決了人才供給與產業發展的銜接難題,形成了一條促進高質量就業的"交通要道"。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交通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在四川綿陽公共實訓基地,數控加工車間內正進行著新型職業培訓。該基地通過政企校協同模式配備896台(套)實訓設備,可同時滿足1200人開展45個職業的技能培訓。數據顯示,該平台已累計服務超8.5萬人次,帶動就業2.6萬人。這種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培養機制正成為各地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路徑。西部某省通過建設區域性高技能人才總部項目,聯合龍頭企業與高校共建智能製造人才培養生態圈,兩年來在人工智慧、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完成1.2萬人次專項培訓。專家指出,隨著新興產業加速崛起和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緊貼技術前沿的技能培訓已成為破解"技崗錯配"的關鍵舉措。
在廣東河源,職業院校創新推出的"先就業再繳費"模式,讓40餘歲的葉麗蓉通過月嫂培訓實現收入翻番。當地開設的整理收納、網際網路營銷等12門新職業技能課程,近兩年已幫助超4000人獲得就業機會,80%參訓者成功上崗。成都市武侯區三河社區則針對低收入群體開展編織技藝培訓,累計創造30餘萬元創收。廣東通過"技能照亮前程"行動,一季度完成16.1萬人次補貼性培訓,並將家政服務、康養護理等民生領域納入重點支持範圍。這些實踐表明,精準對接特殊群體需求的技能培訓,正在成為破解就業難題的有效抓手。
深圳萬樂藥業通過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成功打通研發與生產的"最後一公里"。這種以企業為龍頭、院校為基礎、評價為導向的產教評生態鏈模式,在廣東已形成170條產業鏈集群,帶動超837家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年度認定評價超11萬人次。該省依託華為、比亞迪等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核心企業,建立起覆蓋"招生-培訓-就業"全流程的人才供應鏈,實現技能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新政策明確提出要打造產教評技能生態鏈,通過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推動技能人才培養向市場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已形成技能培訓促進就業的良性循環體系:一方面通過緊貼產業升級的課程設置培育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針對特殊群體設計"訂單式""嵌入式"培訓方案,同時以產教評生態鏈為紐帶實現供需精準匹配。這種多維度發力模式不僅助力2億技能勞動者隊伍不斷壯大,更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和創新機制不斷完善,技能培訓這條"人才高速路"必將越走越寬廣,在穩就業保民生、促轉型助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數據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
更多交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交通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