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化浪潮的推動下,網際網路醫療近年來取得了飛速發展。其藉助先進的網際網路技術,為醫療服務領域帶來了諸多創新,不僅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用戶數量也呈現出迅猛增長的態勢。然而,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一系列經濟問題逐漸浮出水面,這些問題對網際網路醫療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挑戰。本文將深入剖析網際網路醫療的現狀、面臨的經濟問題,並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自 2018 年起,相關部門陸續發布文件,為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明確了服務領域。在此推動下,網際網路醫療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6月,全國已審批設置 1700 余家網際網路醫院,2016 - 2023年,網際網路醫院數量從17家激增至超3000 家。
網際網路醫療為患者和醫療工作者帶來了諸多便利。患者可通過視頻、語音或文字遠程諮詢醫生,實現線上問診,減少了前往醫院的時間和交通成本,尤其為偏遠地區或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醫生能遠程開具電子處方,患者可通過合作藥房或郵寄獲取藥品,同時醫療機構間可共享醫療數據,方便患者轉診和連續治療。此外,網際網路醫療還能通過可穿戴設備遠程監測患者健康狀況,利用大數據分析提供精準診斷和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幫助患者改善健康水平。
網際網路醫療市場規模持續擴張。2022 年中國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市場規模達 3099 億元,同比增長 39%。截至 2024 年 12 月,中國網際網路醫療用戶規模已達 4.18 億人,占網民整體的 37.7%。預計 2025 年網際網路醫院市場規模將突破 1.8 萬億元,2030 年有望達到 2.5 萬億元。網際網路醫療通過遠程問診等方式提高了醫療服務效率,優化了醫療資源配置,推動了醫療行業數位化轉型。
但與此同時,網際網路醫療也面臨一些經濟問題。例如收費不透明,有時損害患者經濟利益;技術更新快,企業需持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技術研發和更新,技術成本較高。這些因素共同影響著網際網路醫療的經濟效益和服務質量。
相關部門雖已出台政策促進網際網路醫療服務接入醫保支付系統,但由於網際網路醫療服務提供者多樣、內容複雜,在實際操作中,責任認定和費用結算存在困難,這影響了患者選擇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的意願。
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在服務質量控制、醫師資格認證、新興技術應用等方面缺乏統一標準。不同平台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影響患者信任和經濟效益。醫生資質認證過程複雜,存在管理難題。且由於缺乏統一診斷標準和數據互認規則,不同平台診斷結果差異大。技術更新快,增加企業運營成本,加劇行業技術差距和管理混亂。
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缺乏有效的成本補償機制,醫療機構和醫生開展線上診療業務動力不足。遠程醫療服務人員激勵措施不足,現有激勵手段缺乏針對性和多樣性,不同級別醫生激勵差距明顯。同時,許多醫療機構技術平台建設不完善,限制了激勵評價機制的執行。此外,針對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的專業培訓不足,影響醫生參與積極性。
政府應加強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將符合條件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體系,建立合理費用分攤機制,提升醫療資源使用效率。制定適應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特點的財政補償政策,簡化審批程序。各級醫保部門要制定科學預算控制指標,完善服務協議,調整醫保信息系統,簡化結算流程。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服務的監管,對違規行為依法處理。
政府應指導網際網路醫療參與者規範行業標準,建立涵蓋醫療服務質量、數據保護、信息交流等多維度的標準體系框架。出台管理規章,規範診療行為,明確監管範圍,細化准入條件。在價格項目管理上分類指導醫療機構測算成本。網際網路醫療單位要採用全國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實現數據接口標準化,推廣 「一碼通用」 和 「多碼融合」,提升醫療服務便捷性。
平台和醫療機構可提升在線診療費用標準,建立公平合理收費體系,根據醫生資質、經驗和服務質量制定差異化價格策略。共同開發績效激勵評價體系,實施績效激勵計劃,為醫生提供額外績效獎勵。定期組織培訓和研討會,提升醫療工作者對網際網路醫療的認識和技能,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構建高效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體系。
網際網路醫療在2025年展現出規模持續擴張的趨勢,但在發展過程中,醫保支付機制不完善、缺乏統一管理標準以及績效激勵評價機制不健全等經濟問題較為突出。通過制定完善的醫保支付制度、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以及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績效考核體系等措施,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推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服務效率,保障各方經濟利益,使其在現代醫療服務體系中充分發揮潛力與作用。
更多網際網路醫療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網際網路醫療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