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中國船舶工業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和雄心壯志。在這個全球經濟競爭激烈的時代,中國船舶工業正乘風破浪,為國家的發展和國際貿易注入了新的動力。
大國造船,乘風破浪
作為大國造船,中國船舶工業自誕生之初就註定了要承擔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的重任。從最初的船舶製造到如今的海洋工程裝備,中國船舶企業在技術和規模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不論是商船、軍艦還是潛艇,中國造船企業都能自主設計、建造高質量的船舶,為國家的海洋事業贏得了口碑。
中國船舶工業的成就離不開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近年來,中國船舶企業加大了對科研機構的支持力度,積極引進和培養高級船舶設計師和工程師,提升了自主研發能力。通過推動船舶工業的數位化、智能化改造,中國船舶工業進一步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也深刻影響著國家的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中國船舶企業以優質的產品和競爭力的價格,贏得了全球客戶的青睞。越來越多的中國造船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參與跨國合作,推動了中國船舶工業的全球化發展。中國船舶的出口額不斷增長,為國家的貿易順差做出著積極貢獻。
然而,大國造船並非一帆風順。中國船舶工業面臨著國內外的激烈競爭和挑戰。國際船舶市場需求的波動、技術標準的不斷提高,都要求中國船舶企業在創新和品質上再創新高峰。與此同時,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也成為中國船舶工業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船舶企業需要積極應對環境法規,並推動低碳、綠色船舶的研發和應用。
乘風破浪的中國船舶工業正奮力前行。未來,隨著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深入推進,中國船舶工業將迎來更多機遇。船舶工業與新興科技的融合,將帶來更多創新成果和商機。人工智慧、大數據、無人化技術等將進一步提升船舶設計、建造和管理的效率和精確度。
大國造船,乘風破浪,中國船舶工業註定將在國家發展和國際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國船舶企業不斷提升競爭力,中國船舶工業必將不斷創新,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榮升為全球船舶市場強者,船舶製造行業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當下,國內知名企業憑藉生產規模與生產技術優勢獲得國際領先企業的認可,並在市場中與之保持合作與競爭,同時,充分利用國外企業的國際化售後服務網絡,參與國內出口船舶、遠洋船舶市場。以下對2023年船舶行業競爭分析。
2022-2027年中國船舶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指出,1-6月,全國出口船舶完工量158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9.9%;新接訂單量204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0.2%。6月底,手持訂單量911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8.2%。出口船舶分別占同期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85.5%、91%和88.7%。
我國造船三大指標國際市場份額繼續領先,高端船型取得新突破,局地重大斷點堵點基本疏通,生產逐步恢復正常,行業收入和利潤實現增長。但全年保持穩增長仍面臨嚴峻考驗。船舶製造業為船舶產業鏈的中游,其上游為生產船舶所需的原材料,如鋼鐵、油漆等,下游為承擔海上運輸貿易的航運業。全球經濟貿易直接影響航運業的景氣度,從根本上決定船舶工業的景氣周期。現從兩大角度來分析2023年船舶產業布局。
中國船舶是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產品結構最全的造船旗艦上市公司之一。船舶建造、修船、海洋工程、動力業務、機電設備等業務都有包含。公司產品線可以涵蓋散貨船、油船、貨櫃船等船型的造船業務,多年來造船總量、造機產量均位居全國第一。因而,作為中船集團核心民品主業上市公司,在船舶行業具有完整的產業鏈,是國內船舶製造絕對權威。
疫情減緩後,經濟開始復甦、復工和復產,並在其帶動下,大宗商品走牛,旺盛的需求帶動了船舶行業運輸發展。中國船舶作為我國民船龍頭企業,將逐步帶領我國民船回暖,並促進造船業供給側改革;不難預想中國船舶未來還是很有前途的,將最先享受到行業發展所擁有的紅利。總體來講,中國船舶作為我國船舶製造業的老大,有機會在行業改革換代之際,乘改革春風,讓企業跨越式發展。
船舶產業實現逆勢增長,我國船舶企業走出疫情困境。當前,我國船舶工業整體規模實力進入世界前列,產業國際競爭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船舶工業現代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自此,國內無人駕駛船舶技術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智能船舶發展線路圖也由此變得更加清晰。
以上就是2023年船舶產業布局的大致介紹了,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據中船協統計數據顯示,1-2月全國造船完工936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23%。承接新船訂單22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3%。2月底,手持船舶訂單9207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2.6%,比2016年底下降7.6%。1-2月全國完工出口船90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27%;承接出口船訂單19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22%;2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8406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5.9%。出口船舶分別占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96.9%、86.3%和91.3%。
1-2月53家重點監測的造船企業造船完工91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3%。承接新船訂單19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19%。2月底,手持船舶訂單887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3.1%。1-2月53家重點監測的造船企業完工出口船886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8%;承接出口船訂單17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09%;2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8129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6.6%。出口船舶分別占重點造船企業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97.1%、86.9%和91.6%。
1-2月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90.5億元,同比下降11.2%。其中船舶製造產值225億元,同比下降14.8%;船舶配套產值30.4億元,同比下降28.1%;船舶修理產值17.9億元,同比增長1.9%。1-2月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出口產值197.8億元,同比下降15.1%。其中,船舶製造產值160.6億元,同比下降16.5%;船舶配套產值6.9億元,同比下降24.2%;船舶修理產值11.3億元,同比下降2%。1-2月,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7億元,同比下降21.2%;利潤總額1.2億元,同比下降30%。
據中船協統計數據顯示,1-7月全國造船完工192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5.4%。承接新船訂單176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6.2%。7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1728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4.2%,比2015年底下降4.7%。1-7月份,全國完工出口船1757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3.1%;承接出口船訂單1459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2.6%;7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10989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5.4%。出口船舶分別占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91.5%、82.5%和93.7%。
1-7月,51家重點監測的造船企業造船完工1778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5.3%。承接新船訂單165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0.7%。7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1282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5.9%。1-7月份,51家重點監測的造船企業完工出口船1636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3.4%;承接出口船訂單140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31.4%;7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10718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6%。出口船舶分別占重點造船企業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92%、85%和95%。
1-7月,船舶行業94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380億元,同比下降2.5%。其中船舶製造產值1100億元,同比下降2%;船舶配套產值170億元,同比下降5.5%;船舶修理產值68億元,同比增長1.3%。1-7月份,船舶行業94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出口產值950億元,同比下降3.5%。其中,船舶製造產值630億元,同比下降6%;船舶配套產值37億元,同比下降2.6%;船舶修理產值40億元,同比增長1.5%。1-7月,船舶行業94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60億元,同比下降4%;利潤總額25億元,同比下降26.5%。
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船舶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船舶供應進一步上漲,船舶競爭力持續提升。當前現代船舶種類較多,可按船體材料、航行區域、動力裝置、推進方式、航行狀態、用途等方式對船舶進行分類。船舶製造行業的發展依賴著下遊行業的拉動,同時也制約著這些行業的發展。以下對2023年船舶行業競爭分析。
2022-2027年中國船舶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指出,1~8月,全國造船完工239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8.9%。承接新船訂單280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2.9%。8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020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1.5%。全國完工出口船2074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5.9%;承接出口船訂單2537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2.5%;8月末手持出口船訂單903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1.4%。出口船舶分別占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86.6%、90.4%和88.5%。
隨著船舶市場的不斷發展及在產業政策指導下,不少國內知名企業逐步發展壯大,憑藉自身不斷積累的技術與工藝優勢,以及快速、完善、性價比高的專業性綜合技術服務,逐步贏得了部分市場空間。現從三大市場狀況來了解2023年船舶行業競爭分析。
2020-2022年第一季度,中資船舶租賃企業數量波動較小。截至2022年3月底,共有有84家中國租賃公司正在開展船舶租賃業務,其中25家與海外客戶有業務往來。
從不同性質機構市場份額占比來看,2021-2022年第一季度,銀行系租賃公司船舶租賃新增業務占比保持在60%以上。2022年第一季度,銀行系租賃公司新增業務占比達61%,銀行系租賃公司雖仍占據船舶租賃市場主導地位,但非金融機構業務比重有所上升。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底,大多數租賃機構實現了資產規模的增長。經過多年的發展,工銀租賃和交銀租賃船舶資產規模已經突破了150億美元;招銀租賃、中遠海租賃、國銀租賃和民生租賃的船舶資產規模超過50億美元。
我國船舶市場有所回落,環保新規促使舊船更新進程加快。當前我國船舶產業老化趨勢明顯,待拆解數量逐漸上升,新船運力補充需求逐漸上行。未來國有企業在政策、研發實力、企業規模等方面優勢顯著,手持船舶訂單量位居前列。
以上就是2023年船舶行業競爭分析的大致介紹了,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