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土地行業分析報告 >> 土地流轉發展現狀分析

土地流轉發展現狀分析

2018-01-02 09:43:34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幾千年來中國的農民就是靠土地吃飯過日子,土地拿在自己手裡每天看得見摸得著心裡踏實。土地流轉是新形勢下農村出現的一種新的生產經營方式,由於正處於發育期,因而當前土地流轉無論從流轉規模、流轉結構和流轉質量上看,都還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以下對土地流轉發展現狀分析。

土地流轉發展現狀

  2017-2022年中國農村土地流轉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土地流轉是當前農村土地改革的必然發展趨勢,是肯定要經歷的發展途徑。我國現在實施的一家一戶、自主經營的傳統模式,會嚴重地影響著大型農業機械的正常作業,不但使得生產成本不斷增加,還會對其先進性能的正常發揮進行限制,影響了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自上世紀80年代代初開始出現,並逐步從沿海向內地擴展。在較長時期內,我國土地流轉的規模是穩定的,一般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4.5%左右。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民收入結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農作物種植模式等,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土地作為基本的生產資料,流轉現象日益普遍,流轉規模逐漸加大。據農業部經管司統計,截至2007年末,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總面積達6372萬畝,比2006年增長14.8%,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5.2%。特別是2008年代以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截至2008年8月底統計,各地上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已達到1.06億畝,比上年增長66%,占承包耕地總面積的8.7%,比上年提高了3.5個西分點。

  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為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接近土地面積的20%,並呈繼續上升趨勢。2007年6月上旬,據楊朝喜等人對常德市鼎城區10個鄉鎮的調查顯示,在29個村民小組,972戶農戶的調查對象中,農業人口3580人,勞動力1884個(其中外出務工915人,占勞動力總數的48.6%,共中有116戶全家外出務工,占農戶數的11.8%。留守勞動力969人),耕地面積409.4㎡(其中水田280.7㎡、旱地128.7㎡)。農民人均承包耕地1144㎡,戶均承包耕地42l2㎡。調查範圍內轉出耕地的農戶為198戶,占農戶數的20.4%,轉出耕地76.7㎡,占耕地面積的18.7%。另有138個農戶沒有栽種耕地(含全家外出的116戶),占農戶數的14.2%。另據浙江省農業廳經管處統計,截至2006年6月底,浙扛省已有189.82萬戶農戶流出土地355.08萬畝,分別占家庭承包經營總戶數的20%和家庭承包經營土地總面積的17.9%。其中,實現10畝以上規模經營的土地面積為246.3萬畝,占土地流轉總面積的69.3%。另據報導,截至2007年12月底,廣東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已達422萬畝,占農村家庭承包面積的14.40%。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法地位的確定,推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發展。

  與東部地區活躍的農村土地流轉相比,中西部地區雖然在土地流轉方面,進行過大膽地探索,並取得了初步成績,但整體上尚未真正啟動起來。來自吉林省農村經濟管理總站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07年年底,吉林省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為33萬公頃,僅占吉林省耕地總面積的7%左右。吉林省榆樹市是連續多年的全國產糧狀元縣,據統計,自1997年二輪延包以來,到2008年8月底,全市累計土地流轉面積為3.8萬公頃,僅占土地總承包面積的12%。甘肅省農牧廳農經處的調查顯示,在土地流轉大面積推進的2003年,全省承包地流轉總面積只占已承包耕地面積的1.4%;涉及農戶占總農戶的3.6%。這與東部各省及周邊地區無法相比。截至2008年底,甘肅省農村土地規模經營面積只有100多萬畝,僅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2%左右。土地流轉速度依然緩慢,流轉規模小,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與流轉面積偏小相對應,土地流轉形式落後,大部分處於傳統領域的代耕代種、互換、轉包等形式,且在流轉農戶之間進行。土地入股等新型合作模式仍處於探索階段。同時,由於土地流轉管理滯後、制度不完善、手續不齊備、運行質量不規範,導致農地使用權無序流轉速度有所加快。

  農地流轉規模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據農業部統計,2007年,全國東、中、西部地區流轉面積占總承包面積的比重分別為5.88%、4.77%和5.33%;其中東部地區有50%的省(直轄市)流轉比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倍以上的有5個省〔直轄市)。

  農村勞動力轉移較多的地區流轉比重較高,如重慶市和四川省,農村外出勞動力占盡農村勞動力總數48.8%和44.6%,其比重分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3.5%)15.3和11.1個百分點;流轉面積占總承包面積的比重分別達到15.9%和11.6%,其比重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2%)的2倍和l.23倍。

  從總體看,經濟發達地區土地流轉規模要明顯高於經濟落後地區。農地流轉是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產生而產生,並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推進而發展的。早期的農地流轉主要發生在農村第二、第三產業比較發達,農民非農就業和收入比較穩定的沿海發達地區和各大中城市郊區;而欠發達地區因為農民就業門路少、農民收人對土地依存度高,而較少發生農地流轉。但是,近年來農地流轉地域擴張較為明顯,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向內地由點向面全面擴展。但是,由於地區之間的社會經濟條件、農地制度實現形式、農民文化背景及地方政府偏好等的差異,致使地區之間的農地流轉表現出很大的差異。

  土地流轉的地區差異不僅體現在省際之間,即使同一省份內部地區差異也很大。調研顯示,浙江省耕地流轉比例比吉林高出10.9個百分點,比地處西部的甘肅省高出15.9個百分點。從浙江省來看,農地流轉地區差異狀況相當明顯。從流轉土地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例看,湖州和紹興的比例最高,分別是21.9%和21.7%,麗水和嘉興的比例最低,分別是5.6%和6.2%,比例最高的是最低的3.9倍。原因是經濟發達地區城鎮化、工業化水平較高,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較高,農民非農就業渠道相對較高,對土地的依賴程度要低於經濟落後地區。因此,其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和動力較高,土地流轉的規模也相對較大。

  從目前流轉情況看,總體健康平穩。隨著農村人口逐步轉移和現代農業建設不斷推進,流轉呈逐步發展趨勢。但受農村人口大量穩定轉移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制約,目前大多數農村還不具備大規模流轉的條件,流轉市場的培育、規模經營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水平和農村從事農業生產人口的減少,我國的平均經營面積有望上升2-3倍。規模化經營的到來會帶動種植模式的轉變。但是在規模經營模式中,隨著人均管理土地的增多,人工使用的邊際成本會逐漸升高,而農業機械、信息化系統等基礎設施的平均成本會逐漸下降,因此在土地流轉背景下新的種植模式中,農業機械化程度會逐漸增多,農業生產會從過去的粗放型向精細化、集約型的精準農業方向轉變。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