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幾千年來中國的農民就是靠土地吃飯過日子,土地拿在自己手裡每天看得見摸得著心裡踏實。土地流轉是新形勢下農村出現的一種新的生產經營方式,由於正處於發育期,因而當前土地流轉無論從流轉規模、流轉結構和流轉質量上看,都還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以下對土地流轉發展現狀分析。
2017-2022年中國農村土地流轉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土地流轉是當前農村土地改革的必然發展趨勢,是肯定要經歷的發展途徑。我國現在實施的一家一戶、自主經營的傳統模式,會嚴重地影響著大型農業機械的正常作業,不但使得生產成本不斷增加,還會對其先進性能的正常發揮進行限制,影響了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自上世紀80年代代初開始出現,並逐步從沿海向內地擴展。在較長時期內,我國土地流轉的規模是穩定的,一般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4.5%左右。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民收入結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農作物種植模式等,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土地作為基本的生產資料,流轉現象日益普遍,流轉規模逐漸加大。據農業部經管司統計,截至2007年末,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總面積達6372萬畝,比2006年增長14.8%,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5.2%。特別是2008年代以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截至2008年8月底統計,各地上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已達到1.06億畝,比上年增長66%,占承包耕地總面積的8.7%,比上年提高了3.5個西分點。
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為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接近土地面積的20%,並呈繼續上升趨勢。2007年6月上旬,據楊朝喜等人對常德市鼎城區10個鄉鎮的調查顯示,在29個村民小組,972戶農戶的調查對象中,農業人口3580人,勞動力1884個(其中外出務工915人,占勞動力總數的48.6%,共中有116戶全家外出務工,占農戶數的11.8%。留守勞動力969人),耕地面積409.4㎡(其中水田280.7㎡、旱地128.7㎡)。農民人均承包耕地1144㎡,戶均承包耕地42l2㎡。調查範圍內轉出耕地的農戶為198戶,占農戶數的20.4%,轉出耕地76.7㎡,占耕地面積的18.7%。另有138個農戶沒有栽種耕地(含全家外出的116戶),占農戶數的14.2%。另據浙江省農業廳經管處統計,截至2006年6月底,浙扛省已有189.82萬戶農戶流出土地355.08萬畝,分別占家庭承包經營總戶數的20%和家庭承包經營土地總面積的17.9%。其中,實現10畝以上規模經營的土地面積為246.3萬畝,占土地流轉總面積的69.3%。另據報導,截至2007年12月底,廣東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已達422萬畝,占農村家庭承包面積的14.40%。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法地位的確定,推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發展。
與東部地區活躍的農村土地流轉相比,中西部地區雖然在土地流轉方面,進行過大膽地探索,並取得了初步成績,但整體上尚未真正啟動起來。來自吉林省農村經濟管理總站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07年年底,吉林省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為33萬公頃,僅占吉林省耕地總面積的7%左右。吉林省榆樹市是連續多年的全國產糧狀元縣,據統計,自1997年二輪延包以來,到2008年8月底,全市累計土地流轉面積為3.8萬公頃,僅占土地總承包面積的12%。甘肅省農牧廳農經處的調查顯示,在土地流轉大面積推進的2003年,全省承包地流轉總面積只占已承包耕地面積的1.4%;涉及農戶占總農戶的3.6%。這與東部各省及周邊地區無法相比。截至2008年底,甘肅省農村土地規模經營面積只有100多萬畝,僅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2%左右。土地流轉速度依然緩慢,流轉規模小,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與流轉面積偏小相對應,土地流轉形式落後,大部分處於傳統領域的代耕代種、互換、轉包等形式,且在流轉農戶之間進行。土地入股等新型合作模式仍處於探索階段。同時,由於土地流轉管理滯後、制度不完善、手續不齊備、運行質量不規範,導致農地使用權無序流轉速度有所加快。
農地流轉規模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據農業部統計,2007年,全國東、中、西部地區流轉面積占總承包面積的比重分別為5.88%、4.77%和5.33%;其中東部地區有50%的省(直轄市)流轉比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倍以上的有5個省〔直轄市)。
農村勞動力轉移較多的地區流轉比重較高,如重慶市和四川省,農村外出勞動力占盡農村勞動力總數48.8%和44.6%,其比重分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3.5%)15.3和11.1個百分點;流轉面積占總承包面積的比重分別達到15.9%和11.6%,其比重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2%)的2倍和l.23倍。
從總體看,經濟發達地區土地流轉規模要明顯高於經濟落後地區。農地流轉是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產生而產生,並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推進而發展的。早期的農地流轉主要發生在農村第二、第三產業比較發達,農民非農就業和收入比較穩定的沿海發達地區和各大中城市郊區;而欠發達地區因為農民就業門路少、農民收人對土地依存度高,而較少發生農地流轉。但是,近年來農地流轉地域擴張較為明顯,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向內地由點向面全面擴展。但是,由於地區之間的社會經濟條件、農地制度實現形式、農民文化背景及地方政府偏好等的差異,致使地區之間的農地流轉表現出很大的差異。
土地流轉的地區差異不僅體現在省際之間,即使同一省份內部地區差異也很大。調研顯示,浙江省耕地流轉比例比吉林高出10.9個百分點,比地處西部的甘肅省高出15.9個百分點。從浙江省來看,農地流轉地區差異狀況相當明顯。從流轉土地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例看,湖州和紹興的比例最高,分別是21.9%和21.7%,麗水和嘉興的比例最低,分別是5.6%和6.2%,比例最高的是最低的3.9倍。原因是經濟發達地區城鎮化、工業化水平較高,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較高,農民非農就業渠道相對較高,對土地的依賴程度要低於經濟落後地區。因此,其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和動力較高,土地流轉的規模也相對較大。
從目前流轉情況看,總體健康平穩。隨著農村人口逐步轉移和現代農業建設不斷推進,流轉呈逐步發展趨勢。但受農村人口大量穩定轉移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制約,目前大多數農村還不具備大規模流轉的條件,流轉市場的培育、規模經營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水平和農村從事農業生產人口的減少,我國的平均經營面積有望上升2-3倍。規模化經營的到來會帶動種植模式的轉變。但是在規模經營模式中,隨著人均管理土地的增多,人工使用的邊際成本會逐漸升高,而農業機械、信息化系統等基礎設施的平均成本會逐漸下降,因此在土地流轉背景下新的種植模式中,農業機械化程度會逐漸增多,農業生產會從過去的粗放型向精細化、集約型的精準農業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