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車企項目商業計劃書是遵循國際慣例通用的標準文本格式撰寫而成,全面介紹了公司和項目運作情況,闡述了產品市場及競爭、風險等未來發展前景和融資要求。
車企項目摘要部分濃縮了商業計劃書的精華,涵蓋了計劃的要點,對於商業目的的解讀一目了然,便於閱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評審計劃並作出判斷。
車企項目產品(服務)介紹這部分內容是投資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我們全面分析了產品、技術或服務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幫助客戶節省開支,增加收入。
車企項目人員及組織結構部分詳細說明了核心管理團隊的組成及背景情況。並對主要管理人員著重進行闡述,介紹他們所具備的管理能力,在企業中的職務及責任,他們過往的詳細經歷及背景。同時,對於公司各部門的功能與職責,各部門負責人及成員,公司的薪酬體系,股東名單、持股比例等也做了說明。
車企項目市場預測對於產品(服務)是否存在需求,需求程度如何,是否可以給企業帶來所期望的利益,市場規模有多大,未來發展趨勢如何,影響因素有哪些,企業目前面臨的競爭格局,主要的競爭對手有哪些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車企項目營銷策略結合了消費者的特點、產品的特徵、企業自身的狀況以及市場環境方面的因素,充分考量策略實施的可行性行,並對營銷渠道的選擇、營銷隊伍的管理、促銷計劃、廣告策略及價格制定進行充分的制定。
車企項目財務計劃和企業的生產計劃、人力資源計劃、營銷計劃等都是密不可分的,需要建立在對產品(服務)的成本、產出規模充分分析的基礎之上,我們依據企業的真實情況,對於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進行了詳細測算。
歐洲車企在旨在推動該行業交付更多新能源汽車的強制性排放規定方面的表現進一步落後。這一趨勢可能在明年導致罰款。2025年,歐盟對各車企銷售的汽車尾氣排放的規定將更嚴格。一項分析顯示,目前該行業大多數公司預計,今年的新能源汽車銷售占比將低於2023年水平。該行業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糟糕表現使得車企與監管機構處於對立。這也凸顯出車企在某些情況下不願或在其他情況下難以推出吸引大眾市場的新能源汽車。
當下,歐洲的汽車製造商在向電氣化轉型的過程中面臨多重挑戰,包括大眾、斯泰蘭蒂斯、寶馬和奔馳等歐洲車企均已下調盈利預期。值得注意,明年開始歐盟將實施排放新規,如果車企推出新車的平均排放量超過規定,就需為此支付超額排放罰款。(央視財經)
摩根史坦利分析師表示,斯泰蘭蒂斯(STLA.N)可能是下一家發布盈利預警的歐洲汽車製造商。周二,寶馬下調了業績預期,分析師們在之後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一段時間以來,斯泰蘭蒂斯一直在努力應對經銷商庫存膨脹的問題,這意味著該公司下半年的利潤率可能低於公司雄心勃勃的10%以上的指導目標。然而,分析師們指出,與其他公司相比,斯泰蘭蒂斯受亞洲地區需求疲軟的影響較小。總體而言,摩根史坦利認為該行業正處於長期負利潤率周期的開端,2025年至2026年的市場預期仍然過高。斯泰蘭蒂斯股價下跌0.25%,至13.66歐元。年初至今,該公司股價下跌了35%。
證券時報文章指出,近年來,國內汽車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白熱化競爭狀態,這種競爭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產品疊代和技術更新。但持續的「內卷」,也會讓企業疲於奔命,甚至強行「上馬」一些技術準備並不充分、測試不夠全面的智能化功能。表面上看起來劍拔弩張的自動駕駛「軍備競賽」,其實暗藏著水分和虛火。對於車企和自動駕駛公司而言,推進產業商業化,既需要在技術上踏實探索,保持實幹精神,也需要在戰略上抱以長期主義態度,穩定深耕,避免激進浮誇。當下的市場鼓勵充分競爭,競爭應該建立在良性競爭的基礎上,而不是用劣幣去驅逐良幣。
方正證券研報指出,東南亞各國鼓勵新能源車,目前政策相對友好。政策導向主要為鼓勵本土建廠,並且提出相應的屬地化布局需求。方正證券認為主因當前燃油車格局相對固化,並且汽車電動化作為大勢所趨,東南亞各國在本土汽車產業鏈薄弱的基礎下,借用成熟的中國新能源車產業鏈來完善本國產業鏈。本土建廠在拉動就業的同時,也可以同步建立相關零部件產業的發展需求,例如電池、電動機和逆變器等。中國車企在東南亞市場份額穩步提升,建廠穩步推進。建議關註:比亞迪、長城汽車、長安汽車等。
東吳證券研報指出,目前隨著中國車企近年出口量快速增長,各國貿易摩擦和保護加劇,中國車企的全球化來到了本地化生產運營研發的拐點。1)短期視角,看好輕資產模式快速拓展同時通過合作有效避免貿易摩擦的零跑汽車,在中東/獨立國協國家銷量增長確定性較強的長城汽車、吉利汽車,以及在海外有多年運營基礎和經驗的上汽集團。2)長期視角,長周期、高投入是汽車跨國貿易的底色,本地化生產/研發/運營以及車企本身組織架構的調整需要耐心持續驗證。站在當前視角,看好在全球積極進行產能布局的比亞迪。
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在2024中國汽車論壇指出,有些汽車企業完全享受了國家的政策紅利,卻還發起了內卷行動並挑戰法律高壓線。「我認為這就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導致了一系列後面的惡性的後果。」楊學良認為,要堅持站到正義這一邊,突出性價比競爭力,不打粗暴的價格戰要打高質量的價格戰,不但要打高質量的價格戰,而且要打技術戰、質量戰、服務戰、品牌戰還有企業的道德戰。(睿見Economy )
7月1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2024中國汽車論壇上表示,中國汽車行業也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包括汽車晶片和基礎軟體存在短板,出現無序競爭現象,不少企業利潤下降甚至虧損,一些國家和地區構築經濟貿易壁壘。辛國斌對中國汽車企業提出三點建議:堅持創新驅動,為全球汽車變革貢獻更多原始性創新技術;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質量第一,服務至上,立志做百年老店,堅決抵制不當競爭行為;堅持開放合作,以開放包容心態開展各國企業的合作,取長補短,共同發展。(上證報)
國金證券研報指出,中國汽車產業鏈全球相對競爭力的快速增長,是中國汽車全球化的核心驅動力。出海將成為未來10年汽車產業的下一個爆發點。整車角度上,全球化市場和品牌運營能力、全球化的研發和生產體系,是決定主機廠出海成敗的關鍵,建議關注創新力引領和全球化布局兼具的車企,如比亞迪、吉利汽車、長城汽車等。
華泰證券研報表示,2024年下半年看好強車型周期的乘用車企業:進入新車周期,高端化和全球化打開盈利空間;商用車板塊繼續看好中長期海外出口帶來的高增長;零部件板塊推薦強產品周期產業鏈以及有能力享受全球化紅利的優秀公司:1. 具備Tier0.5能力,提供軟硬一體解決方案的公司。以及有望受益歐洲、墨西哥等海外建廠/海外占比高,獲得更大盈利空間的公司。2. 強產品周期的產業鏈:關注下半年智能車密集投放的「華為鏈」,以及出海頭部企業奇瑞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