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咖啡市場加速競爭的當下,庫迪咖啡以"9.9元低價+萬店規模"的激進策略衝擊行業。然而,在門店數量狂飆突進的背後,供應鏈短板、加盟商矛盾及品牌定位爭議等問題逐漸顯現,這場速度與質量的博弈正考驗著品牌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咖啡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庫迪咖啡的擴張堪稱瘋狂。自2023年啟動"觸手可及"計劃以來,門店數量從2500家暴增至2025年初的1萬餘家,並豪言未來10個月內再開4萬家。為實現這一目標,品牌推出便利店型、店中店等輕資產模式,最低投資門檻壓至3萬元,甚至允許僅1平方米的空間開店。但這種"重速度輕質量"的戰略已引發多重問題:國產咖啡機萃取壓力不穩導致出杯率下降,製冰設備容量不足造成供應中斷,部分門店的冰淇淋機更因原料斷供淪為裝飾品。供應鏈管理粗放的表現更為明顯——生椰拿鐵基底長期短缺,非核心品類卻強制配貨,醬油、味精等滯銷品積壓倉庫。儘管宣稱"技術驅動運營",但總部賦能嚴重缺位:選址指導流於表面,客訴響應遲緩,甚至有加盟商因抗議門店過度加密遭踢出溝通群。
庫迪咖啡的聯營模式以"零加盟費+按毛利分成"吸引投資者,但實際運營數據令人擔憂。官方宣稱97%門店現金流為正,但媒體調查顯示大量門店日均杯量不足200杯,遠低於400杯的盈利基準線。更嚴峻的是選址問題:1公里內密集開設2家以上門店導致單店銷量腰斬,陷入"開店即虧損"的怪圈。為此品牌推出高額補貼政策——月租金超1.5萬元的門店可獲每杯最高14元補貼,下沉市場日均售出不足40杯時給予2元/杯補助。但該舉措恐難持續:若半數門店需補貼,年支出將超過50億元,遠超服務費收入規模。閉店潮已初現端倪,90天監測期內新開1655家的同時關閉1009家,閉店率高達61%。
庫迪咖啡試圖通過"咖啡+便利店"模式破局,但品牌形象受損嚴重。因選址混亂(如公廁旁、小吃店內)和簡陋裝修被貼上"低端"標籤,取餐窗口狹小更引發消費者體驗差評。產品端70%SKU與瑞幸高度重疊卻缺乏競爭力:米咖等新品反響平平,核心產品的口感評價持續走低。而競爭對手已構築起護城河——瑞幸通過自建烘焙廠將單杯成本壓至9元以下,並憑藉醬香拿鐵等爆款維持19.6%的營業利潤率;便利店巨頭全家、711則以鮮食供應鏈和"一日三配"效率,碾壓庫迪僅20餘款SKU且冷鏈物流缺失的短板。當加盟商選擇"翻牌"瑞幸或直接關店時,品牌不僅失去門店數量優勢,還需承擔押金及設備退款壓力。
綜上所述,庫迪咖啡的激進擴張策略雖然短期內提升了市場占有率,但忽視了質量、加盟商支持及品牌差異化建設。若不能在供應鏈優化、產品創新和運營體系升級方面迎頭趕上,"萬店計劃"可能淪為一場飲鴆止渴的泡沫遊戲。當中國咖啡市場從野蠻生長轉向精耕細作時,庫迪咖啡需要重新審視速度與質量的關係,在資本驅動外構建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更多咖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咖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