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我國進口車市已走進寒冬 11月份行業庫存達9.49%

我國進口車市已走進寒冬 11月份行業庫存達9.49%

2015-01-02 13:38:17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預計2015年進口車市場將出現10%至18%的下滑,2016年依然是下滑態勢」,汽車流通協會進口車專業委員會主任胡絲羽在近日召開的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月會上表示,「未來中長期進口車品牌業務可能要進行重新定位,從量化經營回歸到市場補充為主的市場定位。」

  2015年:國產化干擾市場

  據胡絲羽介紹,10年來,中國進口汽車市場經歷了從快速擴張到新格局的演變,經歷了3個階段,2006年到2011年,在規範經營背景下,剛性需求與「量產化全系競爭」推動進口車市場規模迅速擴張;2012年到2014年,在慣性的高目標下,進口汽車「供大於求」成為新常態;2015年開始,新經濟、新政策、新模式下的市場發生超預期變化。

  她指出,2015年的進口車市場出現持續性「供需雙降」等結構性問題。庫存居高不下,價格優惠幅度持續加大,廠商關係緊張。儘管購置稅減半政策明顯提升了小排量銷量,1.6L以下進口車型占進口車總銷量份額達到了11.3%,但對進口車市場刺激作用還是有限。據統計,1~9月我國進口車市場供求分別下滑超20%和超10%。10月份刺激性政策對進口車的拉動有限,市場表現仍然「供需雙降」,11月份行業庫存已經達到9.49%。進口車市已走進寒冬。

  2016年:市場難言企穩

  2016年或是進口車市場未來下一個市場周期的起點。胡絲羽說,和國產乘用車不一樣,進口車和宏觀經濟GDP走向是有非常密切的關聯度的,按照「十三五」目標來看,2015~2020年5年GDP增長不會低於6%,GDP影響消費者購買進口車的需求量。

  1.6升以下車型購置稅減半的優惠政策對進口汽車市場刺激力度有限。另外,車型國產化也是導致進口車業務下滑的因素之一。由於2015年有3款主力進口車型國產,2016年將引入的「量銷」新車型有限。胡絲羽告訴記者,當車型國產化之後,廠商通過新款車型的引進刺激消費,根據數據評估,2016年進口車需要引進30多款新車型進行補給,才能補回10~15%的市場差值。但因過高的庫存導致供大於求的方式,未來中長期進口車業務可能會重新定位,回歸到2005年之前是整個汽車「市場補充」的角色。

  胡絲羽不樂觀地說,2016年進口汽車市場形勢難言企穩,預計仍將有個位數的下滑。

  未來:回歸市場補充

  對於進口車未來中長期的發展,胡絲羽預測,跨國車企將調整進口車型進行量化性投放,進口汽車市場定位將從「量化經營」回歸到「市場補充」為主。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3-2020年中國汽車銷售行業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資料顯示,從行業規模上看,2016~2018年進口車市場仍將會是百萬輛級水平,市場規模穩中趨降。豪華品牌份額還將快速提升,基礎品牌將與國產車直面競爭。新車價格繼續呈現下行,利潤下滑趨勢難改。

  從市場戰略角度來說,未來市場定位會做一些調整。第一,品牌全系車型都會通過進口車導入,全系車型都導入中國市場之後,有些小眾車型不能起量,也不能獲得太多利潤時候,形成跨國公司對產品方面精準的量化性車型投放市場。第二,以獲取更高的利潤為抓手,無論是跨國公司本身的利潤,還是經銷商新車銷售利潤,都是跨國公司在未來戰略方面調整的方向。

  而從產品層面來看,將呈現幾個特點:第一,高端化,很多高端化產品不可能實現國內生產;第二,產品仍將以時尚、個性、小眾為主;第三,新能源汽車導入,隨著燃油消耗排放標準的嚴格化,未來進口車將加快新能源汽車的導入。

  胡絲羽說,未來幾年,進口車行業庫存還將維持高位,進口汽車市場終端價格仍將在低位徘徊。各品牌之間競爭激烈,行業蘊含較大風險。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電商新模式與傳統分銷模式既融合又競爭。

  在寒冷的冬季里也欣喜地看到,平行進口對正常進口的補充作用正在加大。胡絲羽說,在政策利好推動下,預計2015年平行進口汽車占進口車總量的比重將突破10%;2016年,在油耗管理、三包、召回等政策引導下,平行進口汽車市場將面臨規範性深度調整。隨著自貿區政策在其他區域的複製,平行進口汽車各項配套政策將逐漸調整到位,進口汽車消費者對平行進口汽車的接受程度也將逐步提高,平行進口對正常進口的補充作用將加大。

更多進口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進口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