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共銷售進口車115.75萬輛,而累計進口汽車142.3萬輛,從去年全年汽車進口量與銷量簡單計算,約有26萬輛的進口車庫存,因此進口車供給的下滑也在預料之中。中國報告大廳獲悉,進入2015年以來,中國進口車市一路下滑,可謂開局不利。下文是對2015年上半年我國進口車市場現狀及下半年走勢預測分析。
「進口車市場同整個市場一樣,情況在惡化。」7月8日,電話另一端的國機汽車市場營銷部高級經理王存道出了自己的擔憂,「從目前掌握的信息來看,二季度比一季度的下滑趨勢更為明顯。」
當天,《2015年上半年中國進口汽車市場報告》顯示,中國進口車市場正面臨嚴峻形勢,需求呈現大幅下滑態勢。「經銷商的困境沒有得到突破,反而仍在加劇。」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秘書長肖政三同樣憂心忡忡。
供需雙降
從目前已經發布的海關數據來看,今年1-5月累計進口量為43.8萬輛,同比下滑22.3%。其中,5月海關汽車進口量為8.8萬輛,同比下滑30.3%。「這種下滑速度已超過了2012年去庫存時的下滑幅度。」王存表示。
數據顯示,今年5月進口轎車、SUV和MPV的數量分別為2.7萬輛、5.67萬輛和0.35萬輛,同比降幅分別為-37.59%、-25.83%和-36.80%。「終端市場銷售不暢帶來的供給調整更加明顯。」王存稱,「往年5月會有環比增加的趨勢出現,但是今年卻出現了環比下滑,這一數據甚至低於2013年同期。」
從具體品牌來看,排名前十的品牌當中除了奔馳、保時捷有所增長,其他品牌均出現下滑,其中路虎、大眾、奧迪和雷諾品牌下滑超過40%。「排名前十的企業存量市場基本清一色下滑。」王存分析認為,「去年奔馳產品有較大調整,基本都處於換代階段,換代後競爭力相對提升,帶來供需雙升。而保時捷去年新推出的小型SUV最初售價較高,今年才逐步被市場接受,也帶來了量的提升。」
使形勢越發不樂觀的是,除了供給的下滑,需求也同樣出現下滑。據王存介紹,今年一季度,進口車上牌量出現-5.8%的下滑,而4月份這一數字又跌至-9.4%。這與五年前進口車市場上牌量高達76.1%的增長相去甚遠,即便與去年全年同比13.6%的增長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說明整個形勢在惡化。」王存預估,「仍未見底,市場可能會更加惡劣,廠家需要提早做準備。」
此外,流通協會統計的廠家授權經銷商交付客戶數據也顯示,1-5月進口車銷售累計下滑21.2%,其中5月進口車銷售7.5萬輛,同比下滑25.1%。「這個數據更能反映授權體系內的經銷商生存情況。」汽車流通協會人士稱。
庫存高企
汽車行業市場調查報告顯示,由於銷量放緩,5月份進口車的經銷商平均庫存天數達到了143天,遠高於正常的24到36天。
「供給的下滑更多是源於庫存的壓力。」王存分析稱,「去年積攢了超過5個月的庫存,在市場銷量下滑的情況下,供給需要加大調整力度才能帶來庫存的減少。」王存認為,由於市場需求放緩,去年的高供給帶來高庫存,今年更多是體現去庫存的過程。
事實上,今年5月的庫存深度已下降至4.77個月,但就整體而言,庫存深度仍處高位。「1-4月,供給雖然在下降,但需求也在下降,最終帶來的仍然是庫存的增加。5月供給的調整進一步加大,降幅高達30%,同時需求降幅為25%,最終帶來庫存深度的小幅緩解。這可能是所有數據里唯一向好的指標。」王存說。
王存強調:「4.77個月的庫存依舊非常高,經銷商的平均優惠幅度也在進一步加大。」據了解,進口車目前的平均優惠金額為8萬元,優惠幅度為11.8%,環比增加0.6個百分點。其中,轎車的平均優惠幅度高達18%,平均優惠金額加大至10.8萬元,而D級轎車優惠高達24.3萬元。不過,少有的個別車型如奔馳GL級、豐田埃爾法等仍存在加價銷售情況。
庫存時間居高不下讓經銷商十分頭疼。「庫存的延長會影響到售價,一般庫存車也意味著降價更多、搭售的贈品更多,但即便這樣消費者也不願買帳。」有進口車經銷商告訴記者。
當然,頭疼的不止是經銷商。消費者不願接受的是,購買的進口車很可能就是庫存車。雖然目前並沒有「庫存車」的明確法律定義,但在汽車銷售行業,一般將出廠後超過3個月還沒有銷售出去的汽車稱為「庫存車」。由於「庫存車」長期不用且原地停放,包括發動機、電路、水箱、蓄電池、漆面等都會受到一些影響。
一時間,如何消化高庫存成為進口車經銷商需要面對的首要課題。
壓力不減
國機汽車認為,2015年下半年進口汽車市場需求下滑壓力仍然較大,市場形勢難言企穩,或將繼續惡化。
「庫存調整可能會貫穿全年。」據王存介紹,2012年就曾出現類似的高供給帶來的高庫存的情況,彼時消化庫存用了6-9個月的時間。「今年庫存深度比2012年還要高,所以預計所需的調整時間還要更長。」
「宏觀來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汽車市場不能獨善其身。」肖政三說。而進口品牌紛紛加速在華國產的步伐,也導致進口車型供給量減少,可選擇車型也隨之減少。此外,儘管目前平行進口並未呈現明顯增長,但隨著平行進口政策的鬆綁,試點城市的增加,帶給授權進口車經銷商的或將是更大壓力。
不過對於以價換量的做法,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並不認同。「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價格槓桿用在進口車上效果並不明顯。」郎學紅稱,進口車單車價格較高,即便降價銷售,依然比合資車、國產車貴很多,難以拉動銷量。另外,降價還減少了經銷商的利潤。廠家幫經銷商渡過難關的主要辦法應該是降低銷量目標,並制定符合市場實際的目標,價格上則允許經銷商根據市場實際自主變動為宜。
不過,王存認為,目前「廠家看市場的角度轉換相對較慢,大多還處於把車賣給經銷商就完事的層面」。在這種形勢下,汽車電商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市場的不景氣使更多經銷商願意與電商合作。」王存說。
此外,據肖政三透露,流通協會正牽頭籌備建立基於網際網路技術的汽車信息公共服務平台,而這一平台的建立也得到廣大經銷商積極參與。「這是一種類似於汽車電商的模式,預計7月就會有具體落實的信息公布。」肖政三認為,協會的統一籌備省去了每家經銷商各自建立電商平台帶來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浪費,符合當前的市場形勢。
更多進口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進口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