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電商衝擊、賣場租金和人工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以休閒著稱的成都購物中心「終於迎來了冬天」,眾多大型百貨商場難逃歇業退場的結局。那麼成都百貨究竟該如何破局呢?
10月31日,位於成都市鹽市口商圈核心地段的北京華聯商廈正式閉店。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只剩一二樓部分商家在打折促銷尾貨外,其餘樓層的商家已經撤離,儘管商家祭出「全場1折」的殺手鐧,然而前來掃貨的消費者寥寥無幾。
然而在成都,鹽市口北京華聯商廈閉店不過是一系列商場2016年在成都的宿命:2月,摩爾百盛天府店閉店;3月,摩爾百盛沙灣店開始清貨整頓;6月,建設路成都華聯閉店;而今,北京華聯鹽市口店也沒有撐到雙十一……
此外,縱然一些商場僥倖逃脫關門謝幕的結局,卻也深陷「空城」窘境。記者在實地走訪成都核心商圈後發現,一些商場即使坐落在最繁華的地段卻經營慘澹、門可羅雀。
以「成都首家購物藝術綜合商場」概念進入成都市民生活的101藝術購物中心在開業不到半年就歇菜了。相隔不遠的第一城雖然照常營業,但是一樓的空置率高達70%左右,二樓只有兩三家商鋪開業,其餘樓層空無一人。紅星路三段的香檳廣場部分商鋪大門緊閉,一些商鋪門口貼著「商鋪轉讓」、「旺鋪招租等」等字樣。雖然該商場還在正常營業,但是人流量並不大,尤其是負一樓,除了商家在低頭玩手機外,半天看不到有客人進店。
隨著消費者消費方式從目的式購物向體驗式購物的轉變,以百盛為代表的傳統單一商業業態已經漸顯龍鍾老態,再難滿足消費者「一站式」多元化的體驗消費需求。同時,除了受到外部市場競爭加劇,行業同質化競爭突出等原因外,例如電子商務等新興消費形態的崛起也讓傳統商業輝煌不再,傳統商業模式面臨瓶頸不過是時間早晚問題而已。
隨著北京華聯購物商場鹽市口店的關閉,以提袋購物為主營業態的傳統百貨業再度引發業界的關注。
身處繁華地段卻難逃關門歇業的結局,占據核心商圈,空置率卻高居不下,成都傳統百貨商場困境受制於四個方面。
一是電商的衝擊,衝擊對象主要就是以提袋購物為代表的零售消費,這讓以提袋購物為主的傳統百貨業態很受傷;
二是城市空間的變化,居住越來越向外和分散;
三是區域性商業中心的崛起,隨著成都不斷向外擴展,特別是城南的發展,很多區域性商業中心不斷湧現了出來,這必然對傳統市中心的百貨商場的客流構成分流。
四是,一些住宅聚集區的社區商業的發展,也讓人們對前往市中心的百貨商店購物的依賴性減弱。比如20年前,人們要買衣服買電器,首選的地方是人民商場、百貨大樓、太平洋百貨等,但現在選擇的地方就太多了;最後是硬體更新,人們對於商場的硬體較為挑剔,「喜新厭舊」成常態。相對於傳統百貨商場而言,不斷湧現的新的購物中心,外觀更漂亮,設計更合理,硬體配置更先進,人們在裡面逛起來會覺得體驗更佳。
宇博智業《2016-2021年中國百貨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成都商業整體供銷下跌,處於2012年以來最低位。但存量卻高達1338.3萬㎡,去化時間超10年。其中,成都購物中心總體量超700萬㎡,在建面積超過250萬㎡,已經成為全國商業地產在建規模最大的城市。
成都購物中心的數量放在全國甚至全球來看都是較多的,所以購物中心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成都商業地產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絕對的量很大,另一方面是招商和經營的同質性很嚴重,很多購物中心沒有自己的特色。
目前,我國大部分傳統百貨店是以向商戶收取租金(保底+扣點)的形式來經營的,即聯營模式。但隨著消費方式的變化,這種模式弊端也逐漸顯現。傳統百貨店管理團隊要參與到經營層面,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卻沒有產品開發,沒有產業鏈整合,只想做個「二房東」;而購物中心則輕鬆很多,因為採用的是出租商鋪的模式,團隊只要做好物業,其他工作幾乎都由品牌商去經營。戰略轉型已經成為橫亘在傳統商業面前的一道難以逾越的現實問題,這種單一業態已難以滿足消費者「一站式」多元化的體驗消費需求,傳統商業要想重新煥發生機,必須進行戰略轉型,且迫在眉睫。
無獨有偶,冉立春早在兩年前就如此斷言,成都的商業地產已經進入城市綜合體時代。他說,成都的商業形態變化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是百貨店階段,在這裡,什麼都買得到;隨後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大賣場時代,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超市;接下來就是專業市場階段,像荷花池、九龍廣場、萬貫機電城等等;目前,已經全面進入城市綜合體時代,換言之,成都已經進入了購物中心時代,傳統商業時代將一去不返。
更多百貨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百貨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