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中國鐵路系統在數位化轉型中持續突破,通過技術升級優化服務流程。隨著全國範圍內電子發票的全面推行,鐵路客運領域迎來重要變革。本文聚焦2025年新政策實施背景、技術支撐體系及對旅客出行的影響展開分析。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鐵路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等多部門聯合公告,自2025年10月1日起,全國鐵路客運將停止提供紙質報銷憑證,全面啟用電子發票。過渡期數據顯示,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期間,已有超過87%的旅客選擇使用電子發票服務。新政策明確要求乘客在行程結束或業務辦理後180日內,可通過鐵路12306平台、車站窗口及自助設備申請開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革特別保留了"行程信息提示單"列印服務,確保脫網群體出行需求不受影響。
自2020年全面實施電子客票以來,鐵路系統已構建起覆蓋購票、乘車、報銷的全流程數位化體系。最新數據顯示,電子化行程信息推送服務覆蓋率已達100%,每年減少紙質車票消耗約3.6億張。此次電子發票推廣進一步整合了區塊鏈技術,實現開票數據實時上鏈存證。通過"掃碼開票單+移動端核驗"模式,系統可自動關聯旅客身份、車次等關鍵信息,處理效率較傳統流程提升40%以上。
針對老年人及脫網人群,鐵路部門新增線下自助設備的二維碼開票功能。數據顯示,在試點階段該服務已惠及超50萬特殊需求旅客。購票代辦人可通過車站窗口憑乘車人身份證件或訂單號申請發票,退改簽費用電子化處理覆蓋率提升至92%。系統特別設置3次信息糾錯換開權限,有效應對企業財務制度變化等特殊情況。
為確保服務連續性,非實名制車票、應急紙質車票及跨境運輸憑證仍沿用原有報銷方式。統計顯示,截至9月30日仍有約15%旅客選擇列印紙質憑證。鐵路部門特別延長了紙質發票申領窗口至2025年9月底,在過渡期內通過簡訊推送電子行程信息的同時,繼續保留車站人工窗口的"行程信息提示單"列印服務。
來看,此次鐵路系統改革標誌著中國交通領域數位化轉型進入新階段。通過政策引導與技術創新相結合,既降低了運營成本(據測算每年節約票據印刷費用超2.3億元),又提升了服務體驗。未來隨著5G、人工智慧技術的深度應用,鐵路部門將構建起更加智能高效的票務服務體系,在保障傳統群體需求的同時,持續推動行業綠色化發展進程。當前系統優化測試正在推進,旅客可通過官方渠道獲取最新業務指南,確保順利適應政策變化。
更多鐵路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鐵路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