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仿製藥企的毛利率約為70-80%,而國際仿製藥企約為40-55%。隨著帶量採購的推進,未來普通仿製藥的高毛利率時代將終結。以下對仿製藥行業布局分析。
截至目前,藥監局公布的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藥物品種已由29種上升至41種,仿製藥行業分析顯示,2016年我國仿製藥市場規模約為9167億元。預計到2020年,我國仿製藥市場規模可望達到14116億元。
2016-2020年我國仿製藥市場規模統計情況及預測
得益於我國目前醫療改革「強基層」建設和分級診斷的不斷推進,第三方終端市場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預計未來第三方終端仿製藥市場占比將逐步提高,而第一終端仿製藥市場占比將逐步降低。現從三大方面來分析仿製藥行業布局。
仿製藥行業布局在發展戰略上,復星醫藥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專門打造有高效的化學創新藥平台、生物藥平台、高價值仿製藥平台及細胞免疫平台等四大支柱平台,目前也是不斷完善「仿創結合」的研發體系。上述仿藥「四大天王」之一的石藥集團,是中國醫藥行業第一家境外上市公司。剛開始以抗生素、維C等原料藥為主營業務,最後發展為中國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基地,2013年左右,集團結構調整、尋求轉型,從原料藥向創新藥產品線過渡。
仿製藥行業布局在仿製藥領域,去年11月,石藥集團的13個仿製藥品種被CDE獲批擬豁免或簡化生物等效性試驗(BE),大多集中在價格低廉、利潤較小,但臨床應用廣泛、需求量大的品種,如維B、葉酸片、葡萄糖酸鈣片等,但此次豁免BE卻為藥企節省一大筆試驗費用,因為行業公認一次BE一致性評價就要耗費高達500萬元,所以石藥也是意外獲得評審福利。
仿製藥行業布局在腫瘤等重大疾病領域布局廣泛,比如研發有癌症用藥的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據悉原研藥價格接近天價,1克近6萬元,2017年6月,恆瑞醫藥和石藥集團的該品種均以「臨床急需、市場短缺」為由被CDE納入優先審評,但2018年2月,還是石藥集團的該類仿製藥率先獲得CFDA批准上市。由此可見,仿製藥從民生角度而言,肯定能極大拉低原研藥昂貴的價格,減輕醫保負擔也能讓患者支付得起,對藥企來說,仿製藥市場競爭激烈,各巨頭都想在第一時間獲得上市批准,短短的幾個月對於搶占市場都彌足珍貴。
仿製藥行業布局分析,在我國仿製藥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將有大批仿製藥企業會面臨被併購整合甚至在競爭中消失,而只有那些善於吸取成功經驗並站得高、看得遠、早布局的企業才會傲立潮頭,贏得市場先機,在轉型升級中受益。
更多仿製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仿製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