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真正的影響力不在於廣告打多少,品牌應該是通過幾代人不斷地投入所形成的文化,所建立的顧客忠誠度、品牌美譽度。所有環節都應該圍繞顧客體驗度。
2009-2016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快速增長,2016年汽車銷量接近2800 萬輛。與之相對應,中國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從2007年的0.57 億輛達到2016年的1.8 億輛,年複合增長率約14.8%。照此速度發展,預計2020 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將突破2億輛。
與之相對應的,我國汽車的使用年限一般為8-10 年,參考行駛里程為50-60萬公里。隨著汽車保有量的持續增長,汽車養護裝飾市場需求也隨之增大。汽車的日常養護、裝飾、維修,除了選擇同品牌的4S店外,現在的市場消費主力軍80後、90後們,更多會選擇專業汽車服務連鎖品牌。
而消費者買車後以及使用過程中需要的一切服務,就是所謂汽車後市場所涵蓋的。
據2015-2020年汽車後市場行業市場競爭力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統計數據估算,從2015年以來,汽車後市場變得熱鬧非凡,引得各路資本競折腰。不僅各大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加緊布局後市場,各種網際網路創業者、險企也加緊布局,他們以車品、洗車、保養、維修、保險、二手車等項目作為切入點,在萬億汽車後市場努力尋求機會。
如此前景巨大的汽車後市場當然也少不了「大塊頭」的進入。日前,風險投資領域的國立集團宣布,成立國立汽服進入汽車服務業,首期投資300億元人民幣,2017年底完成加盟商1500家,預計2018年底完成加盟商3000家。
無獨有偶,金固股份也發布公告稱,著手建立用於汽車後市場O2O平台項目「汽車超人」。同時,地處柳州市的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也啟動了相關業務。
前不久,記者採訪到了在國內率先提出「汽車後市場」概念的汽車美容裝飾養護機構車爵仕的大區經理岳得亮,他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是各大資本都在搶灘汽車後市場,但是根據現狀來看,資本的湧入大體上分為自主直營、加盟,甚至連鎖店等模式,但這三者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從店面所需要的技術門檻以及從業人員的要求都相對較高,如果從服務態度上、汽修水平上、顧客滿意程度上達不到該有的基本線,那麼這些品牌終將會在競爭中成為犧牲品,同時,汽車後市場的競爭將會呈綜合性發展。」
事實上,不單單只有各大汽車巨頭競相布局汽車後市場,整車企業包括一汽、東風、北汽、長安;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包括米其林等都在加緊汽車後市場布局步伐。
2015年9月,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推出覆蓋用戶養車、用車、賣車以及車務服務,全面進軍汽車後市場的角逐。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爭奪利潤的跨國車企也步入搶灘汽車後市場。先於國立集團,大眾汽車表示,計劃在中國興建1200家快修店。保修車型包括進口大眾、上海大眾、一汽大眾、奧迪、斯柯達等其它大眾集團品牌。
在採訪過程中,岳得亮向記者大致介紹了汽車後市場的發展歷程。
據介紹,早在2003年,汽車服務市場大部分還被4S店占據,面對市場,與4S店形成差異化服務是當時眾多創業者所思考的問題,很多品牌將眼光瞄準汽車美容這一市場空缺。
「一旦拉起國內汽車美容裝飾品牌大旗,就要始終致力於與4S店拉開產品差異。」岳得亮說。
進入2008年,多家汽車後市場品牌湧出街頭,有些品牌將決定在品牌上做出升級,正式從汽車美容進入汽車服務連鎖,並在行業內提出「服務」、「連鎖」兩大概念。
而這些在岳得亮看來,品牌文化的建立不單單是喊口號,也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品牌文化的建立,是要通過幾代人不斷的摸索與實踐,並通過顧客的口碑傳送的,並且還要不定期的到國外參觀一些知名企業、參加展會、研討會,把國外經營與國內相結合,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國特色的並且成熟的運營模式。「事實上,對於以汽車美容裝飾為核心內容的連鎖機構來說,內在需要有穩定而忠實的客戶群體,外在需要成熟的產品線,這樣才能內外結合,形成自己的獨特企業文化,進而占領市場。」微城市CEO齊楠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
「其實很多品牌在汽車連鎖行業起步很早,有些品牌甚至從創立至今已歷經十幾個年頭。在很多汽車後市場的品牌里,多年的經營中除了對產品、技術的嚴格把控,如何能讓品牌文化從口號真正走到顧客心中,這才是首要應該去注意的原因之一,不能像曾經倒閉的品牌只在乎資本,而對顧客的體驗做的還不是很好,所以,提升顧客體驗度很重要!」岳得亮補充道。
他分析說:「目前汽車保有量已達到1.8億,未來汽車保有量還會上升。新車的保有量在放緩,所以對汽車日常養護方面會放大,3至4年的車輛在總體汽車保有量中是占比例較多的,然而要想顧客記住你的品牌,就應該把你的品牌文化深入人心,不能過於死板,要適應市場的變化而變化,現在的品牌需做到以『家』文化為出發點,致力於為車主打造『第二個家』為前提。不論是直營店還是加盟店,統一的產品,統一的服務,讓顧客無論到哪個城市,只要來到店鋪,都擁有同樣舒適的體驗感受,就像回到了家一樣。這樣做下去才會在讓品牌在消費者的心裡烙上印記。」
「現在的汽車後市場領域並不是非常太平,早先的e洗車、『功夫洗車』等曾經做得風生水起的項目都被迫宣布關閉,包括汽車修理、汽車保養等不少汽車O2O平台也因燒錢快、盈利難而倒閉。一面是倒閉的哀嚎,另一面是大額的資金進入,國內汽車後市場面臨不斷的重組洗牌。」網際網路業態高級分析師劉津志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然而,未來汽車後市場的顧客將以80後、90後為主力軍,面對越來越年輕化的市場,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未來5年內,汽車服務行業還是會屬於汽車服務直營連鎖與網際網路+相結合。
當下伴隨著O2O的大熱,從2015年開始,湧現出了許多品牌在做汽車服務類O2O,但大部分卻是曇花一現。對於這一現象,岳得亮表示:「真正的O2O應該是線上下單的便捷性與線下服務的體驗性相結合,二者缺一不可。並且線下的體驗性要更加重要。O2O就像是為傳統行業插上了一雙網際網路的翅膀,傳統行業的首要任務還是要做強線下服務。」他說,「線下比線上重要,服務比產品重要,執行比戰略重要,無論是汽車服務直營連鎖,還是其他行業,都是未來發展中需要注意的。」
對此,劉津志也表示,汽車市場尤其是汽車後市場O2O在目前這個時間點備受產業和資本市場的關注,有幾方面原因,首先,汽車保有量的大幅提升,其次,相關法規的修訂以及網際網路出現對整車廠商對汽車銷售及售後控制力的衝擊,再者,網際網路金融創新為汽車金融提供新的可能。在此背景下,未來汽車後市場O2O相關產業市場空間十分廣闊。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二手車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見》,要求各地人民政府不得制定實施限制二手車遷入政策,對促進二手車便利交易、繁榮二手車市場做出了相關部署。
「政府在規範汽車後市場秩序、破除行業壟斷上有所作為,是行業內盼望已久的事情。二手車限遷政策的解除,除了直觀上的利好汽車市場流動之外,對於汽車後市場來說也是一次重大的利好,因為二手車限遷的解除,而大大提升二手車的交易量,而二手車交易量的提升就意味著後市場進行了一次擴容,蛋糕大了,效益自然來了,因為這其中包含一個簡單的原因,很多交易的二手車都是出了售後期的,不能夠到4S店修理。」汽車產業網分析人士崔俊輝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而對於下一步市場的發展前景,岳得亮認為:「未來的汽車後市場最大增長潛力屬於汽車的快修、快保、養護。未來在店面的競爭是綜合性的發展,洗車美容作為剛需為店面帶來引流,隨著國內保險制度的改革,對整體汽車快修市場來說是利好消息。保險制度的改革,也將改變許多車主在車輛出現受損時候的選擇方向,從傳統4S店修理轉為專業汽車快修店進行修理車輛。而且應顧客要求,還需針對市場推出『快修』服務,但是必須在保質保量保時間的基礎上。」
此外,岳得亮也充滿了危機意識:「國外一些成熟品牌在技術設備上,確實存在領先之處,我們也會引進一些國外的品牌,國內與國外的顧客消費方式不同,國內許多企業在盡力企業品牌口碑上,還有許多不足。首先應該注重品牌影響力,提高對品牌影響力的深度理解。品牌真正的影響力不在於廣告打多少,品牌應該是通過幾代人不斷地投入所形成的文化,所建立的顧客忠誠度、品牌美譽度。所有環節都應該圍繞在顧客體驗度。」
更多汽車後市場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汽車後市場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