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全球氣候異常加劇,我國多地高溫頻發推動電煤需求激增。作為能源運輸的關鍵支撐,內河航運在大秦鐵路、浩吉鐵路等重載通道外持續發力,港口碼頭與航道上的運煤船隻絡繹不絕,展現出其在保障能源安全中的核心作用。2024年數據顯示,我國內河貨運量已突破49.5億噸,貨物周轉量達2.2萬億噸公里,彰顯出內河航運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價值。面對高質量發展要求,如何通過投資優化與競爭格局調整進一步釋放其潛力,成為當前行業關注焦點。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航運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我國自2012年起加速推進內河航運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24年三級及以上航道里程達1.6萬公里,較2012年增長62%。長江幹線貨運量連續20年穩居全球內河首位,京杭運河、西江等主通道能力持續提升,平陸運河等重大工程加速推進。然而航道堵點卡點猶存,港口樞紐輻射能力不足等問題仍制約效率提升。政策層面已啟動「1+1+N」戰略體系:
為應對綜合交通體系改革要求,行業正通過多維度創新降低物流成本:
在科技創新戰略推動下,內河航運加速向智慧化躍遷:全國電子航道圖覆蓋超9950公里,長江幹線與京杭運河等支流實現數據互通,「一鍵過閘」技術使通行效率提升3倍。與此同時,綠色轉型成效顯著——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船舶突破1000艘,岸電覆蓋率超70%,港口LNG加注設施新增50%以上。
智能裝備研發持續發力:如全球首艘教學實訓智能船「新紅專」輪的下水,標誌著AI算法與自主航行技術實現新突破。預計未來三年,智慧航道建設投資將達千億級規模,成為行業競爭的新焦點。
總結
2025年的內河航運正處於政策紅利釋放期與轉型升級關鍵窗口。在49.5億噸貨運量的堅實基礎上,通過基礎設施補短板、運輸組織模式創新及綠色智能技術突破,我國有望構建起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可持續的現代化水運體系。隨著長三角等先行區示範效應顯現,行業投資將聚焦智慧港口建設、新能源船舶研發等領域,推動內河航運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更大作用,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加速形成。
更多航運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航運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