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光伏行業呈現"冰火兩重天"態勢。截至今年7月,儘管龍頭企業通過技術升級實現減虧或扭虧,但主產業鏈企業仍面臨普遍性經營壓力。2025年上半年A股光伏設備板塊68家上市公司中,已披露業績的22家企業中有16家預虧,虧損比例達73%。與此同時,政策調控信號持續強化,行業"反內卷"行動從企業自律轉向政府主導,產業格局正在政策引導與市場機制共同作用下加速重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光伏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2025年開年以來,光伏行業供需矛盾持續加劇。大同研討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主產業鏈環節普遍面臨價格戰衝擊,組件企業加工費同比降幅超30%,部分輔材企業毛利率跌破15%警戒線。工業和信息化部7月政策定調明確將"綜合治理低價無序競爭"列為年度重點任務,要求建立行業規範與自律監督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龍頭企業通過技術代差實現突圍:隆基綠能較去年同期減虧超24億元,愛旭股份二季度成為首個扭虧的主產業鏈企業,其背接觸(BC)組件出貨量占比提升至35%。但多數中小企業仍陷困局,某坩堝企業負責人坦言"行業整體環境未見明顯改善"。
在政策引導下,行業開始形成新的發展共識。企業普遍呼籲建立"不低於成本價銷售"的市場機制,信義光能等輔材企業代表強調需平衡產業鏈利潤分配。協鑫科技等頭部企業提出"潔身自好+協會整合"雙軌方案,建議通過行業協會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
資本布局方向也發生顯著變化:上半年光伏玻璃與鋁邊框領域投資增速放緩至12%,而BC技術、鈣鈦礦疊層電池等創新領域的融資額同比增長47%。某組件企業高管透露:"行業正從拼規模轉向拼技術,預計2025年底前TOPCon產能將壓縮30%,高效N型產品市占率突破60%"。
近期政策信號呈現兩大特徵:一是監管層級提升,工信部已召開14家龍頭企業參與的專項座談會;二是調控手段多元化,包括建立技術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強化出口資質審核等。陽光電源董事長在會上指出:"行業需要更精細化的標準體系,比如設定組件功率衰減率紅線"。
政策組合拳效果初顯:7月光伏產品平均報價較年內低點回升8%,PERC電池片環節開工率從55%提升至70%。但挑戰依然存在,某邊框企業負責人透露:"部分省份仍在通過地方補貼變相鼓勵低價競爭"。
面向下半年發展,行業形成三點共識:一是加速落後產能出清,預計年底前將淘汰15GW以下規模的矽片生產線;二是強化技術標準引領,BC組件效率認證門檻或從24.5%提升至25.2%;三是拓展新興應用市場,光伏建築一體化(BIPV)項目儲備量較年初增長200%。
在政策調控持續加碼與技術創新加速落地的雙重作用下,光伏行業正經歷系統性重構。儘管上半年主產業鏈企業虧損面仍達73%,但結構性改善跡象已現——技術領先企業的盈利示範效應正在重塑市場預期。隨著《光伏製造行業規範條件(2025年本)》即將發布,預計四季度將形成"政策托底+優勝劣汰"的良性發展機制,行業或將迎來新一輪高質量增長周期。
更多光伏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光伏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