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旅遊產業細分行業分析報告 >> 2016年在線旅遊行業市場分析

2016年在線旅遊行業市場分析

2016-10-31 15:53:46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2015年到2016年,國內在線旅遊市場可謂是動作連連,攜程與去哪兒在多年鬥爭之後終於合併,攜程成為合併之後的最大受益者並穩居行業老大。阿里旅行則頻繁地通過技術驅動創新,從未來酒店到放心飛、未來景區、蜻蜓客、極光專線、阿里商旅、出境超市,匯集而來借阿里大生態圖謀矩陣之勢,在線旅遊第二勢力迅速崛起。那麼在這樣頻頻的動作之後,國內的在線旅遊市場究竟如何呢?以下是報高大廳小編整理的2016年在線旅遊行業市場分析

在線旅遊

  境外游火爆 攜程、阿里等布局在線旅遊市場

  受簽證便利、航班加密、匯率浮動、供求關係變化等因素影響,出國旅遊已不再是過去「高高在上」,出境游也開始成為國內居民悠閒度假的新方式,據中國國家旅遊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0月1日至7日,中國國內旅遊接待人數達到5.93億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2.8%。與此同時,共有140萬中國人去國外旅遊,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1.9%。按照國際慣例,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旅遊就會進入大眾化日常性普遍消費階段。我國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正處於旅遊消費需求爆發式增長時期。

  而國內主要在線出行平台也將出境游作為重點開拓領域,其中攜程系主要是進行價格戰,屢次通過上億美元的融資對機票、酒店旅遊產品進行價格補貼,各家也都集中自己所認為的優勢力量全力爭奪境外出行市場。

  而阿里近日推出的飛豬系列動作,則將其境外游的陣地已經從亞太、北美迅速蔓延到出行門檻較高,用戶更為高端的歐洲市場。

  據相關媒體披露,80甚至90後已經開始成為境外游主力人群,其中家庭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受訪者境外旅遊首選歐洲。與此同時,對於廣大年輕人群,阿里旅行希望把高端的產品更加普世地帶給他們。

  未來5年中國出境游將超過6億人次,中國赴歐洲旅遊的人次正以每年100萬的速度在增長。飛豬方面表示其歐洲游戰略將採取一體化營銷手段,並將服務前置在簽證辦理時,並結合阿里系產品矩陣實現用戶和服務的共享,不僅可提高用戶的出境門檻獲得較高用戶粘性,其對於其他平台的衝擊力一目了然。

  在線旅遊雖好但卻不是人人可為

  在線旅遊的商業模式其實很簡單,即平台或者入駐平台商家獲得航空公司或者酒店的批發價格,進而在平台中以一定利潤賣給普通用戶,屬於傳統的B2B2C模式,攜程的OTA模式即是將酒店和機票以及門票作為產品進行銷售。

  而隨著旅行年輕化的發展,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選擇個性化的自助游出行方式,各種攻略網站也被青年一代所喜愛。如馬蜂窩起初便以旅行攻略起家,此後不斷以此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出行產品。換言之,旅行的年輕化使得此前傳統的賣產品的模式難以為繼,基於此,不少平台也陸續開設「攻略「頻道。但大多有兩個問題:1.平台的主要營收依然在大眾機票和酒店部分,小眾化的出行攻略需要平台對現有產品進行調整,短時間內的攻略與產品的匹配度不夠;2.過於小眾出行產品其經營難度也相對較高。

  內容導購已經成為業內公認主流,飛豬也上線了「旅行頭條」,在App中處於絕對優質位置。且運用阿里背後整個內容生態內容建設,此次「北極光音樂會」便有阿里音樂、淘寶、天貓、支付寶、優酷的參與。此模式與其他平台有兩大不同點:1.內容的產出形態更為多樣,涵蓋視頻、文字和圖片;2.加快出境游投入尤其是歐洲游投入,其內容與產品的匹配度較高,換句話說,攻略的背後一定要有產品相匹配,否則將浪費攻略帶來的寶貴流量。

  2016-2021年中國在線旅遊行業市場供需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分析,目前,國內在線出行的市場還不夠穩定,相反,隨著境外游的逐漸火爆以及以阿里飛豬、攜程為代表的在資金、用戶以及模式方面均有著優勢的情況下,整個出行的市場格局將會被打破,行業也將進入新的洗牌期。

更多在線旅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在線旅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