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的「未交付率」是衡量造船業表現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當前的市場困境中,今年未交付的船舶似乎又將進一步增加。船舶未能交付的風險同時來自船東和船廠,市場的波動也會對未交付率造成很大的影響。
近期,克拉克森發布報告稱,由於航運市場低迷,今年全球手持訂單中船舶未交付率(包括撤單和延期交付)已經達到41%,並可能創造歷史最高紀錄。
據了解,克拉克森對於船舶未交付率採取的計算方法是將每年年初手持訂單中預計當年的交船量和實際的交船量進行對比得出未交付量,進而得出未交付率。
圖中柱形表示在每年年初手持訂單中預計當年的交船量,以及當年的實際交船量,均以載重噸計。曲線則顯示了當年的總未交付率。
當市場低迷時,未交付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船隊的擴張,影響著運力供給。根據年初手持訂單的交付安排和實際交付情況,克拉克森研究表示,自金融危機開始以來手持訂單未交付率顯著增加,2007年未交付率僅為8%(按載重噸計算),2009年迅速增至33%。年初至今,這一數字已經達到41%,今年全年未交付率預計將創下新紀錄。
總體而言,過去兩年手持訂單未交付率的提高是由於航運市場蕭條、主要船型領域市場風險增加而導致的。
在散貨船領域,2016年散貨船收入持續疲軟,這使得年初至今散貨船未交付率從去年的42%增至50%。不過,得益於今年上半年油船收入的堅挺,油船未交付率從去年的32%降至23%。然而,貨櫃船領域未交付率增長最為明顯,由於大部分貨櫃船運費率均大幅下滑,今年貨櫃船未交付率從去年的13%驟增至39%。總體而言,近兩年主要船型的未交付率上升主要是受到市場性風險的影響。在散貨船和貨櫃船市場費率持續低迷甚至下降的情況下,未交付率也有顯著上升。油輪市場上半年收益水平較為穩定,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控制該船型未交付率在一個相對較低區間。更多相關行業信息可查閱《2016-2021年中國航運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疲軟的市場導致船東風險增加,許多船東正試圖推遲新船交付,特別是散貨船。與此同時,大部分船東接受的付款條件也是致使未交付率增加的原因之一,尾重式的付款模式使得船東有更大的權利推遲新船交付。
另外,船廠的危機同樣是推動未交付率增長的重要原因。雖然大部分停止運營的船廠都是小型船廠,但今年還有一些規模較大的船廠退出市場,中國和韓國的部分大型船廠也正在面臨財政困難問題。
總體來看,今年至今在主要船型領域的市場變化對未交付率有著重要影響,增加的市場性風險似乎將使2016年全年的未交付率創下歷史新紀錄。
更多航運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航運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