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運交易所25日發布《2016年上海航運物流業薪酬福利調研報告》(下稱《報告》)顯示,今年航運行業平均薪資增幅繼續下調至6.4%,比去年低約0.7個百分點,繼2015年的7.1%後,再創新低。
《報告》收錄並分析了航運業240個常見崗位的薪酬數據。其中,21%的調研企業明確表示2016年並無薪資調整的打算;40%的調研企業降低了薪資預算,調薪幅度比往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船公司平均薪資增幅下跌最為明顯,為6.2%;貨代公司平均薪資增幅為6.6%;物流公司平均薪資增幅為7.1%。
全行業員工離職率有逐年提高的趨勢。從2015年、2016年的員工主動離職率的調研結果來看,航運業總體平均離職率由2015年的13.8%上升至2016年的14.4%。各層級員工的穩定性都在下降。專業層和輔助層的主動離職率最高,分別達到了16.2%和15.3%;其次為經理層,達到了12.2%;主管層主動離職率比2015年有所降低,約為11.5%。
對此,上海海事大學徐劍華教授對界面新聞表示,最直接的原因主要是兩個事件。以貨櫃行業為例,去年第四季度,航運的大環境全面惡化,馬士基全球裁員4000人。今年,韓進破產裁掉所有的中國員工。其中,很多員工還是願意回到這一領域,行業內的員工出現供大於求,這肯定會影響行業薪酬。
而根本原因,還需從航運業的宏觀角度分析,併購或將成為行業主旋律。徐教授表示,目前行業仍呈競爭類而不是寡占類局面,行業的集中度很低。行業內前四大公司的市場占有量只有30%-40%。此外,目前的HHI指數(代表集中度,數值越大越趨向寡占型局面)是720,離1000(形成寡占型局面的標準)還很遠。這是充分競爭的行業,併購在近兩年中會一直存在。
徐教授指出,目前,阿拉伯聯合國家輪船公司、ULSC已確認被收購。馬士基擁有120億美元,主要用於購買公司,其董事長預言,今年貨櫃行業的四個公司會被收購。由此猜測,最近的兩三個月內,還有可能發生兩起併購事件。馬士基很有可能成為買主。
作為根本原因的運力供求矛盾仍未緩解,行業低迷還將持續兩三年。徐教授分析到,近期全球經濟的增速緩慢,不超過3%。在航運界,雖然一些公司實現併購,但是船隻數量並沒有減少,新船也不斷造出,整體看來,運力仍是供大於求。這是航運界低迷的最主要的原因。這種矛盾預計在兩三年內都不會緩解。行業的宏觀狀況會在人力資源方面有所體現,最終會體現在員工的薪酬上面。未來航運業發展不樂觀將帶來行業內薪酬的消極發展。相關發展分析可查閱《2016-2021年中國航運產業市場運行暨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徐教授在面對界面新聞採訪時曾表示,今年全行業仍會虧損50億-100億美元,任何一家企業都無法盈利。
更多航運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航運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