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百貨行業分析,了解到2013年中國百貨業的日子不會好於2012年。百貨公司被逼進了死胡同。電子商務網站正大行其道。做一下對比吧:艾瑞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銷售額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3萬億,同比增長66.3%,而2006年,這個數據還僅僅是260多億。以下是2013年百貨行業分析:
許多人相信,電商就是殺死百貨業的兇手。百貨「衰退」史正是電商「成長」史。而且,種種跡象表明,有越來越多的人用網絡取代了百貨――即使他們進入百貨公司,也為了「抄碼」。這種線下試衣線上買衣的做法,徹底將百貨淪為了「試衣間」。
如果將回顧的時間節點放得更久遠一些,我們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中國百貨公司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有過一段非常輝煌的日子。不少百貨公司的門口總是排著長隊,一些百貨公司在最高峰為了控制人流量甚至推出了3毛錢一張的門票。
好日子要結束的徵兆在1990初期已經悄然發生,但是,當時百貨業的許多人都認為發生的都是好事。城市出現了大規模的動遷潮,商品供應變得更加豐富,市場由壟斷變成開放,百貨公司都在大興土木――建分店、蓋大樓、併購甚至跨區域擴張,銷售額更是出現了戲劇性的增長。
這一系列的好事最終演變成了壞事。按美國新城市主義的建設規劃,在中國城市中,人口大量往郊區遷移,商業區與居住區被剝離,原有的城市中心地帶的分布圖被改變。這大大削減了百貨公司地理位置帶來的優勢――過去,它們大多位於碼頭、交通要塞、舊城區,但在城市升級改造中其地理位置漸漸沒落了,因地理位置帶來的人氣也一落千丈。
上海第五百貨便是如此。成立於1951年的第五百貨位於十六鋪碼頭附近。那裡曾經是上海的水上大門,通往南通、寧波的水路都從那裡開始。除了附近的居民,從十六鋪返回附近城市的人也總要在第五百貨買了東西才離開。但在1990年代,陸路代替了水路,加之十六鋪附近居民的搬遷,人氣一落千丈的第五百貨只好關門,將房產出租了事。
這一幕跟1950年代的美國何其相似。當時,美國出現了城市空心化潮流,造成了當地一批百貨公司的關門。實際上,如果你回顧各個國家百貨公司的發展歷史,會發現它們的最初衰敗都源於此。
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土地價格也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業建築及裝修成本亦大幅提升,這些都大幅拉高了零售物業的投資預算,激發了物業出租方對租金收益的更高預期。而百貨公司多以「聯營」模式運作,其實質是由百貨從業主方承租場地並統一管理,由品牌陳列銷售貨物,雙方進行收益分成。百貨的贏利能力決定了其相對不高的租金承受力,再加之近幾年利潤普遍下滑,租金便成為了越來越重的負擔,對項目的持續運營形成了障礙。另一方面,ZARA、 H&M、MUJI等具有設計感、個性特徵鮮明的中型店鋪,具有更高的租金支付能力,為業主提供了聯合幾家此類品牌來替代百貨的機會。點擊查看更多百貨行業信息:2011-2015年中國百貨行業運行形勢及發展戰略諮詢報告
不得不說,百貨公司也讓人覺得越來越無趣了。它在1880年代是擺滿貨品的帶頂棚走廊,在1940年代是出售各類商品的高樓大廈,然後,就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
按莫利・巴利斯在《購物的社會學》中的觀點,百貨公司的最大魅力在於種類齊全的商品,有吸引人的商品陳列,顧客無論購買與否,均能自由地品評商品。但是,當超級大賣場和品牌連鎖店出現時,百貨業均不可避免地遭受打擊。前者同樣齊全卻更加便宜;後者則更加細分更加專業。
當消費者需求發生更大變化的時候,百貨公司再一次受到衝擊。過去消費者將百貨公司當作生活方式的教科書。現在,他們只將它看作一個生活場所,希望在其中完成他們的聚友、購物、休閒的綜合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希望百貨公司能夠在功能業態豐富性、空間體驗感、服務完備度等方面都達到更佳水準。多業態多功能複合、體現一站式消費的購物中心正是迎合此類消費趨勢的類型代表。但百貨仍然是一個更重視「商場」本質――賣東西的場所。遺憾地說,百貨公司與當下主力消費者的需求已經產生了錯位,讓消費者漸漸疏遠了百貨公司。
當電子商務出現之後,曾經衝擊百貨公司的超市、品牌連鎖店以及購物中心――這些零售業中的實體店,現在統統和百貨公司站在了同一陣線。
如果仔細比較發生的每一次衝擊,我們會發現它們無不遵循著同一個原則,即誰能為消費者在需要時提供對的商品,並且更靈活更貼心地服務他們,誰就能顛覆市場。無論是從1852年起逐漸打敗手工藝人雜鋪的大型百貨商店,1990年代初取代西爾斯百貨的沃爾瑪連鎖超商模式,還是現在將實體零售業打得節節敗退的電子商務,都是如此。
回到百貨業之死的話題。不斷地有人來問,百貨業真的沒有希望了嗎?未必如此。美國的梅西百貨就是一個特例。作為紐約市最老的百貨公司,梅西百貨的第一家店開於1858年,在2013年5月它對外宣布自己當年第一季度利潤同比增長20%至2.17億美元。梅西百貨的策略是將店面轉型為配送中心,大力發展在線銷售。此舉不但擴增了線上商店的品類,也能避免庫存堆積。某件在波士頓沒人要的外套,可以運送給紐約的顧客;聽起來很花成本,但梅西百貨的CFO稱,如果可以避免降價,就能彌補大部分的運送成本,還能讓消費者滿意。
綜上所述,從百貨行業分析得知,當前中國百貨公司都在哀嘆自身命運,還不如想想怎麼殺入對方陣線,將市場份額搶回來。畢竟,誰在乎百貨公司該是什麼樣呢?了解更多百貨行業信息請點擊查看:2011-2015年中國百貨行業市場分析及未來前景預測報告
更多百貨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百貨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