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百貨行業分析報告 >> 2013年百貨行業分析

2013年百貨行業分析

2013-11-29 15:27:3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通過對百貨行業分析,了解到2013年中國百貨業的日子不會好於2012年。百貨公司被逼進了死胡同。電子商務網站正大行其道。做一下對比吧:艾瑞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電子商務銷售額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3萬億,同比增長66.3%,而2006年,這個數據還僅僅是260多億。以下是2013年百貨行業分析

  許多人相信,電商就是殺死百貨業的兇手。百貨「衰退」史正是電商「成長」史。而且,種種跡象表明,有越來越多的人用網絡取代了百貨――即使他們進入百貨公司,也為了「抄碼」。這種線下試衣線上買衣的做法,徹底將百貨淪為了「試衣間」。

  如果將回顧的時間節點放得更久遠一些,我們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中國百貨公司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有過一段非常輝煌的日子。不少百貨公司的門口總是排著長隊,一些百貨公司在最高峰為了控制人流量甚至推出了3毛錢一張的門票。

  好日子要結束的徵兆在1990初期已經悄然發生,但是,當時百貨業的許多人都認為發生的都是好事。城市出現了大規模的動遷潮,商品供應變得更加豐富,市場由壟斷變成開放,百貨公司都在大興土木――建分店、蓋大樓、併購甚至跨區域擴張,銷售額更是出現了戲劇性的增長。

  這一系列的好事最終演變成了壞事。按美國新城市主義的建設規劃,在中國城市中,人口大量往郊區遷移,商業區與居住區被剝離,原有的城市中心地帶的分布圖被改變。這大大削減了百貨公司地理位置帶來的優勢――過去,它們大多位於碼頭、交通要塞、舊城區,但在城市升級改造中其地理位置漸漸沒落了,因地理位置帶來的人氣也一落千丈。

  上海第五百貨便是如此。成立於1951年的第五百貨位於十六鋪碼頭附近。那裡曾經是上海的水上大門,通往南通、寧波的水路都從那裡開始。除了附近的居民,從十六鋪返回附近城市的人也總要在第五百貨買了東西才離開。但在1990年代,陸路代替了水路,加之十六鋪附近居民的搬遷,人氣一落千丈的第五百貨只好關門,將房產出租了事。

  這一幕跟1950年代的美國何其相似。當時,美國出現了城市空心化潮流,造成了當地一批百貨公司的關門。實際上,如果你回顧各個國家百貨公司的發展歷史,會發現它們的最初衰敗都源於此。

  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土地價格也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業建築及裝修成本亦大幅提升,這些都大幅拉高了零售物業的投資預算,激發了物業出租方對租金收益的更高預期。而百貨公司多以「聯營」模式運作,其實質是由百貨從業主方承租場地並統一管理,由品牌陳列銷售貨物,雙方進行收益分成。百貨的贏利能力決定了其相對不高的租金承受力,再加之近幾年利潤普遍下滑,租金便成為了越來越重的負擔,對項目的持續運營形成了障礙。另一方面,ZARA、 H&M、MUJI等具有設計感、個性特徵鮮明的中型店鋪,具有更高的租金支付能力,為業主提供了聯合幾家此類品牌來替代百貨的機會。點擊查看更多百貨行業信息:2011-2015年中國百貨行業運行形勢及發展戰略諮詢報告

  不得不說,百貨公司也讓人覺得越來越無趣了。它在1880年代是擺滿貨品的帶頂棚走廊,在1940年代是出售各類商品的高樓大廈,然後,就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

  按莫利・巴利斯在《購物的社會學》中的觀點,百貨公司的最大魅力在於種類齊全的商品,有吸引人的商品陳列,顧客無論購買與否,均能自由地品評商品。但是,當超級大賣場和品牌連鎖店出現時,百貨業均不可避免地遭受打擊。前者同樣齊全卻更加便宜;後者則更加細分更加專業。

  當消費者需求發生更大變化的時候,百貨公司再一次受到衝擊。過去消費者將百貨公司當作生活方式的教科書。現在,他們只將它看作一個生活場所,希望在其中完成他們的聚友、購物、休閒的綜合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希望百貨公司能夠在功能業態豐富性、空間體驗感、服務完備度等方面都達到更佳水準。多業態多功能複合、體現一站式消費的購物中心正是迎合此類消費趨勢的類型代表。但百貨仍然是一個更重視「商場」本質――賣東西的場所。遺憾地說,百貨公司與當下主力消費者的需求已經產生了錯位,讓消費者漸漸疏遠了百貨公司。

  當電子商務出現之後,曾經衝擊百貨公司的超市、品牌連鎖店以及購物中心――這些零售業中的實體店,現在統統和百貨公司站在了同一陣線。

  如果仔細比較發生的每一次衝擊,我們會發現它們無不遵循著同一個原則,即誰能為消費者在需要時提供對的商品,並且更靈活更貼心地服務他們,誰就能顛覆市場。無論是從1852年起逐漸打敗手工藝人雜鋪的大型百貨商店,1990年代初取代西爾斯百貨的沃爾瑪連鎖超商模式,還是現在將實體零售業打得節節敗退的電子商務,都是如此。

  回到百貨業之死的話題。不斷地有人來問,百貨業真的沒有希望了嗎?未必如此。美國的梅西百貨就是一個特例。作為紐約市最老的百貨公司,梅西百貨的第一家店開於1858年,在2013年5月它對外宣布自己當年第一季度利潤同比增長20%至2.17億美元。梅西百貨的策略是將店面轉型為配送中心,大力發展在線銷售。此舉不但擴增了線上商店的品類,也能避免庫存堆積。某件在波士頓沒人要的外套,可以運送給紐約的顧客;聽起來很花成本,但梅西百貨的CFO稱,如果可以避免降價,就能彌補大部分的運送成本,還能讓消費者滿意。

  綜上所述,從百貨行業分析得知,當前中國百貨公司都在哀嘆自身命運,還不如想想怎麼殺入對方陣線,將市場份額搶回來。畢竟,誰在乎百貨公司該是什麼樣呢?了解更多百貨行業信息請點擊查看:2011-2015年中國百貨行業市場分析及未來前景預測報告

更多百貨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百貨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