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面臨貿易戰的博弈,而從中國基本面來看,投資、出口、消費三個領域的資金支持來看,研究發現,在基建投資領域的資金支持開始明顯體現,而出口面臨的資金因素不明朗,消費則處於一個資金面支持的信號較為突出,作為百貨零售業而言,從中報情況淨利變化及政策因素等分析認為,其總體保持穩步發展態勢或將體現。
從目前資金層面支持領域來看,在貸款投向上,基建項目較為明顯,比如據中國證券報報導,銀保監會近日下發《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商業銀行承銷地方政府債券有關事項的通知》。此背景下,我們觀察發現,目前多家銀行表示將加大地方債投資,提高小微、房貸和消費貸等零售信貸投放。對於基建投資支持,這裡不展開過多,我們對於消費領域的百貨業進行一個結合分析。
百貨業主要是指提供百貨商店服務的行業。百貨商店是指經營包括服裝、鞋帽、首飾、化妝品、裝飾品、家電、家庭用品等眾多種類商品的大型零售商店。它是在一個大建築物內,根據不同商品部門設銷售區,採取櫃檯銷售和開架面售方式,注重服務功能,滿足目標顧客追求生活時尚和品位需求的零售業態。從目前深滬A股總體來看,歸屬於百貨及購物中心領域的行業公司為42家,其總市值約為2300億元,總體PE為32倍,平均PB為2.19倍,平均市值53億左右。如果對應來看,百貨業具有市值適中,業績增長相對平穩、行業公司差異較大且競爭較為明顯的總體特徵。
整體來看百貨、超市上市零售企業表現2015、2016年度弱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但自2017年以來,這種增速開始接近並有超越之勢。反映出百貨購物中心的業績平穩增長的態勢較為明顯。如果我們對應行業龍頭類公司2018年中期變化來看,比如王府井,其中報顯示:公司2018年中期實現營業收入131.99億元,同比增長3.04%;利潤總額10.18億元,同比增長59.0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56億元,同比增長145.42%。同時,從最新中報情況來看,其行業公司分化較為明顯。百貨板塊中,王府井和天虹股份利潤增速達30%以上,而其它公司則有一定幅度的利潤下降態勢。
總體來看,A股行業公司周期階段顯示:2017年以來,百貨類上市公司,出現了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雖然毛利與淨利穩定,但總體淨利潤增長率出現回升,在目前國家促進消費市場的格局體現且貿易戰演變不確定性的演變中,研判認為,百貨業金融融資方面出現資金支持背景或將體現,因此,對於百貨類公司而言,則其總體保持平穩發展的態勢可以預期。
過去的2016年對於北美百貨公司而言無疑是陰霾籠罩的一年。業績衰退導致的大規模關店、裁員成為行業常態,零售巨頭們紛紛採取轉型措施以求突圍。以下對百貨業轉型發展趨勢分析。
這種轉型決心在各大百貨發布的業績報告中可見一斑。上周,美國梅西百貨、希爾斯百貨、彭尼公司、諾德斯特龍等多家百貨集團先後公布2016財年報告,無一例外,各大公司所錄得的四季度乃至全年度銷售數據均不如人意,門店數量也在不斷削減。
百貨業轉型發展趨勢分析,隨著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網絡經濟的發展,有關商業模式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各種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如電子商務浪潮中的B2C模式、C2C模式以及020模式等。網際網路環境下,傳統零售企業的經營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帶來了大量的商機的同時也對原有的商業模式形成了巨大的衝擊,如百貨業淪為電子商務的「試衣間」,營銷專家甚至大膽提出「中國百貨業十年後必死」的論斷。原有的商業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網絡經濟下的新競爭,因此,零售企業如何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如何進行轉型,形成獨特有效的商業模式,逐漸成為企業在競爭中取勝的關鍵。然而,目前國內外對零售企業特別是百貨業的商業模式研究仍沒有較為完整統一的框架,尚處於研究探索的初級階段,有關研究領域仍有很多不足。
2017-2022年中國百貨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城鄉消費升級化、行業競爭激烈化,我國傳統百貨業正進入轉型升級、兼併重組、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階段。日前,在福建晉江舉行的第13屆中國百貨業高峰論壇上,來自零售行業的專家和企業代表以「轉型與回歸」為主題,論道中國百貨業轉型發展趨勢分析
當前,「一次購足、遊樂整天、吃喝玩樂」一站式的購物體驗正成為主流消費方式,而為了應對新的市場格局,業態相對單一的傳統百貨正向集合豐富業態的購物中心轉化。
自1996年,國內第一家購物中心落戶廣州天河城後,國內傳統百貨向購物中心轉型拉開帷幕。近10年來,我國購物中心數量增長了10倍以上,2014年底已逼近4000家。與百貨業頹勢不同的是,2014年全國前十購物中心營業收入同比微增0.5%。
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會長楚修齊說,未來百貨業購物中心化將朝三個方向發展:提升為多業態綜合發展的購物中心;「瘦身」為購物中心內的百貨店,成為購物中心的主力店和業態組合之一;推動購物中心社區化,以獲取在一二線城市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和時間。
南京中央商場打造雲中央應用平台,將公司商品、優惠和服務信息上傳,同時通過智能客服,實現與顧客一對一互動;王府井牽手騰訊,推動微信購物及微信公眾平台,與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形成合作關係……線上線下的融合聯動正成為傳統百貨轉型的法寶之一。
「百貨業適應電商競爭的有效法則就是自身的電商化。」楚修齊指出,在新一輪的「觸網」大潮中,百貨企業在立足自身店鋪網絡和品牌優勢的基礎上,可通過自建電商平台或聯合網際網路企業,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網上瀏覽、線下體驗、線上下單的「一攬子」購物行為,將消費者引入一個環環相扣的銷售閉環內,另一方面還能幫助傳統百貨企業抵禦勁敵,實現彎道超車。
長期以來,我國百貨業以「聯營」為主要經營模式,而長期依賴於「聯營」導致百貨公司逐步退化為單純的「二房東」,對商場中經營的品牌在其商品進、銷兩端都沒有控制權,對品牌和消費者的第一手信息掌握較弱。
而歐美百貨則普遍採用買手制,通過將商品低價買入、高價賣出賺取利潤,英國瑪莎百貨、香港連卡佛等多數商場採取自營模式,綜合毛利率超過40%。專家指出,在百貨企業中,自營能力定位於「特色+補充」,既是構建商品差異化、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令百貨企業能夠區別於購物中心的核心商業能力。因而,近年來,自營業務被國內眾多主流百貨企業視作擺脫困境的一劑良方。
據百貨業轉型發展趨勢分析表明,過去十年,我國主要城市的優質商鋪租金年複合增長率達到6%,物業成本的持續剛性上揚正成為我國百貨企業經營困難、競爭力逐漸減弱的內因之一。為了控制租金成本,構建可持續穩增長的基礎,不少百貨企業正紛紛通過開發或項目收購等形式加大自有物業比重。
專家表示,目前而言,百貨企業主要通過加強與房地產商的戰略合作,進行少量的自建項目、定製項目或參股項目,以低成本獲取優質物業,預計未來幾年,百貨企業自有物業比重將會進一步增大。
未來5年內,我國的商品交易市場有1/3將被淘汰,有1/3將轉型為批零兼有的體驗式購物中心,還有1/3將成功實現線上與線下對接。
百貨行業的環境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我們看到傳統商業在不斷走弱,商場中零售店鋪在不斷減少,而餐飲、娛樂、教育、體育等體驗業態反而在火熱增長。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消費市場本身並不會絕對性萎縮,關鍵是人們的消費需求隨時都在動態發展,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需求和表現,零售業者理應根據變化適時作出調整。
楊州市商務局近日發布該市1-10月 內外貿發展大數據。重點監測企業累計「斬獲」66.08億元,但住餐業一改上半年「高歌猛進」的增長態勢,呈小幅下滑態勢。數據還顯示,今年揚州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迅猛,最大單個投資項目總額達1.5億美元。
百貨業「全線飄紅」
10家重點企業斬獲66.08億元
1-10月,10家大型重點百貨類企業零售額累計66.08億元,同比增長2.3%。今年百貨業一路「飄紅」,10個月的銷售額均呈增長態勢。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客戶群的消費觀念在改變。現在80後成了絕對的消費主力,90後的消費能力也令人吃驚。他們購物時比前幾個年代的人群『出手大方』,消費態度很樂觀。」京華城企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2016-2021年中國百貨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百貨業在網購衝擊下進行自我調整,也是顧客流重新回到實體店的重要原因。「近兩年來,揚州各大綜合體動作頻頻,引進了HM、優衣庫等中端潮牌。中端潮牌有兩大優勢:一是迎合新的主力消費人群的胃口,二是與網店的價差不大。此外,從廠商的角度而言,現在很多品牌商已經明確將線下銷售款與網絡款區分開來,以前消費者還可以在實體店看中一件衣服再去網店比比價,現在已經行不通了。」順達廣場相關負責人介紹。
「從顧客角度而言,此前熱衷網購衣服的人群,由於『賣家秀』與『買家秀』的巨大落差,以及退換貨的麻煩,已經對網購漸漸失去興趣,因為衣服、鞋子這類商品屬於體驗式商品,小日化用品在網上買沒有問題,但體驗式的商品,還是實體店更加靠譜。」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住餐業小幅下滑
9-10月宴會市場平淡是主因
1-10月,大型超市、家電市場、住餐行業營業額均有所下滑。納入監測系統的市區10家大型(連鎖)超市實現銷售額16.96億元,同比下降8.13%;監測的15家重點家電企業實現銷售額15.65億元,同比下降2.65%;監測的9家住餐企業營業額2.23億元,同比下降3.16%。
具體來看,今年1-8月,我市餐飲業營業額也是「高歌猛進」,只有9月和10月兩個月份出現了下滑,這是怎麼回事呢?
「總體而言,現在揚州整體的餐飲盈利能力還不錯,從我們平時收租的情況也看得出來,商戶普遍反映散客的客流量比較旺盛,但是這兩個月,以大型宴會為主的酒店生意比較清淡,與上半年扎堆結婚請客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順達廣場相關負責人認為,餐飲業的下滑應該一分為二來看,以散客為主的餐飲目前依舊紅火,但大型宴會市場較為平淡。
「今年9月份和10月份陰雨連綿,天氣不大好,遊客對於我市餐飲業的拉動整體偏弱,也是這兩個月住餐業下滑的原因之一。」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一帶一路」投資迅猛
最大投資項目總額達1.5億美元
1-10月,全市完成外經營業額6.98億美元,同比增長12%。期末在外人數9067人,與去年同期持平。累計境外投資項目48個,中方協議投資額5.72億美元,同比增長173.1%。
對外承包工程穩步增長。1-10月,25家有外經實績的工程承包企業完成外經營業額6.98億美元,同比增長12%。營業額超千萬美元的企業11家,江都建設、江蘇華建、江蘇油建位居前三,分別完成18004萬美元、9905萬美元、9300萬美元。建盈公司、江蘇水利增幅較大,分別完成353萬美元、685萬美元,同比增長761%、278%。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迅猛。1-10月,全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項目11個,中方協議投資額2.07億美元,同比增長133.8%。其中,投資項目突破千萬的有:晶澳(揚州)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5億美元在越南越安縣設立的晶澳太陽能越南有限公司、江蘇金世緣乳膠製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040萬美元在泰國設立的金世緣(泰國)乳膠製品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邗建集團有限公司增資2000萬美元(總投資2300萬美元)設立的江蘇邗建集團(沙特)有限公司。
外資到帳增幅全省第一
實際利用外資10.8億美元
1-10月,省商務廳確認我市實際利用外資10.8億美元,同比增長58.67%,總量和增幅在全省排名分列第8和第1位,分別比去年同期提升3位和12位。完成省下達指標(12億美元)的90%,超序時進度7個百分點。
服務業到資占比大幅增加。1-10月,二產實際使用外資2.59億美元,同比下降11.5%,占全市23.9%。三產實際使用外資8.12億美元,同比增長115.23%,占全市75.04%,占比超過二產51.14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到資1.65億美元,占全市比重15.32%,占三產比重20.32%。
1-10月,全市到資前5位為:香港9.8億美元、台灣2649萬美元、新加坡1167萬美元、英屬維京群島1106萬美元、韓國1022萬美元。按照區域劃分,歐洲1175萬美元,南美洲1106萬美元,北美洲904萬美元。
12月4日,楊州市商務局發布1-10月內外貿發展大數據。重點監測企業累計「斬獲」66.08億元,但住餐業一改上半年「高歌猛進」的增長態勢,呈小幅下滑態勢。數據還顯示,今年揚州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迅猛,最大單個投資項目總額達1.5億美元。
百貨業「全線飄紅」
10家重點企業斬獲66.08億元
1-10月,10家大型重點百貨類企業零售額累計66.08億元,同比增長2.3%。今年百貨業一路「飄紅」,10個月的銷售額均呈增長態勢。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客戶群的消費觀念在改變。現在80後成了絕對的消費主力,90後的消費能力也令人吃驚。他們購物時比前幾個年代的人群『出手大方』,消費態度很樂觀。」京華城企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2016-2021年中國百貨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百貨業在網購衝擊下進行自我調整,也是顧客流重新回到實體店的重要原因。「近兩年來,揚州各大綜合體動作頻頻,引進了HM、優衣庫等中端潮牌。中端潮牌有兩大優勢:一是迎合新的主力消費人群的胃口,二是與網店的價差不大。此外,從廠商的角度而言,現在很多品牌商已經明確將線下銷售款與網絡款區分開來,以前消費者還可以在實體店看中一件衣服再去網店比比價,現在已經行不通了。」順達廣場相關負責人介紹。
「從顧客角度而言,此前熱衷網購衣服的人群,由於『賣家秀』與『買家秀』的巨大落差,以及退換貨的麻煩,已經對網購漸漸失去興趣,因為衣服、鞋子這類商品屬於體驗式商品,小日化用品在網上買沒有問題,但體驗式的商品,還是實體店更加靠譜。」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住餐業小幅下滑
9-10月宴會市場平淡是主因
1-10月,大型超市、家電市場、住餐行業營業額均有所下滑。納入監測系統的市區10家大型(連鎖)超市實現銷售額16.96億元,同比下降8.13%;監測的15家重點家電企業實現銷售額15.65億元,同比下降2.65%;監測的9家住餐企業營業額2.23億元,同比下降3.16%。
具體來看,今年1-8月,我市餐飲業營業額也是「高歌猛進」,只有9月和10月兩個月份出現了下滑,這是怎麼回事呢?
「總體而言,現在揚州整體的餐飲盈利能力還不錯,從我們平時收租的情況也看得出來,商戶普遍反映散客的客流量比較旺盛,但是這兩個月,以大型宴會為主的酒店生意比較清淡,與上半年扎堆結婚請客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順達廣場相關負責人認為,餐飲業的下滑應該一分為二來看,以散客為主的餐飲目前依舊紅火,但大型宴會市場較為平淡。
「今年9月份和10月份陰雨連綿,天氣不大好,遊客對於我市餐飲業的拉動整體偏弱,也是這兩個月住餐業下滑的原因之一。」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一帶一路」投資迅猛
最大投資項目總額達1.5億美元
1-10月,全市完成外經營業額6.98億美元,同比增長12%。期末在外人數9067人,與去年同期持平。累計境外投資項目48個,中方協議投資額5.72億美元,同比增長173.1%。
對外承包工程穩步增長。1-10月,25家有外經實績的工程承包企業完成外經營業額6.98億美元,同比增長12%。營業額超千萬美元的企業11家,江都建設、江蘇華建、江蘇油建位居前三,分別完成18004萬美元、9905萬美元、9300萬美元。建盈公司、江蘇水利增幅較大,分別完成353萬美元、685萬美元,同比增長761%、278%。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迅猛。1-10月,全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項目11個,中方協議投資額2.07億美元,同比增長133.8%。其中,投資項目突破千萬的有:晶澳(揚州)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5億美元在越南越安縣設立的晶澳太陽能越南有限公司、江蘇金世緣乳膠製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資2040萬美元在泰國設立的金世緣(泰國)乳膠製品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邗建集團有限公司增資2000萬美元(總投資2300萬美元)設立的江蘇邗建集團(沙特)有限公司。
外資到帳增幅全省第一
實際利用外資10.8億美元
1-10月,省商務廳確認我市實際利用外資10.8億美元,同比增長58.67%,總量和增幅在全省排名分列第8和第1位,分別比去年同期提升3位和12位。完成省下達指標(12億美元)的90%,超序時進度7個百分點。
服務業到資占比大幅增加。1-10月,二產實際使用外資2.59億美元,同比下降11.5%,占全市23.9%。三產實際使用外資8.12億美元,同比增長115.23%,占全市75.04%,占比超過二產51.14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到資1.65億美元,占全市比重15.32%,占三產比重20.32%。
1-10月,全市到資前5位為:香港9.8億美元、台灣2649萬美元、新加坡1167萬美元、英屬維京群島1106萬美元、韓國1022萬美元。按照區域劃分,歐洲1175萬美元,南美洲1106萬美元,北美洲904萬美元。
截止去年百貨行業前四名的市場占有率,即CR4不足20%。而同期美日已達到50%-60%,形成寡頭市場。行業過於分散直接影響了企業對供應商和消費者的議價能力,激發非理性競爭,陷入價格戰。面對如此現狀,百貨業轉型發展趨勢應該如何能呢?
百貨業在2016年出現出了明顯的分化。積極改造與調整、適應市場變化的門店,銷售額保持了穩步增長。如SKP2016年銷售增速已達到23%。而步伐較慢的門店,則繼續著兩位數的下滑態勢。RET睿意德商業地產行業研究中心統計了67家百貨門店連續五年的銷售額,發現2016年已有43%的門店實現銷售額的正增長,相比2015提升12個百分點。
縱觀10家代表型百貨門店的銷售額,2011年開始呈現增速放緩的態勢,2012年隨著反腐活動的開始,銷售水平急轉直下,開始出現下滑現象。2012-2016年期間整體呈現下滑趨勢,行業平均複合增長率-2.4%。2013-2015年「下滑」、「負增長」成為普遍現象。2016年開始呈現出明顯的分化態勢。
隨著購物中心、奧特萊斯、電商等零售渠道的發展,百貨公司單一渠道與經營方式的不確定性風險開始凸顯。在零售市場侵淫多年的百貨經營者,擁有更廣泛的品牌資源。百貨公司一方面開始在已開業門店內增加餐飲、休閒等體驗型業態,適應消費者新的一站式消費理念;另一方面,開始進入購物中心、奧特萊斯等市場,提高抗風險能力。
百貨與購物中心最本質的差別在於經營模式,聯營模式下百貨與品牌商有著相對緊密的合作。當購物中心利用多業態的協同效應開始侵奪消費市場時,百貨業可以強化自身的長板,利用積累多年的良好信譽和分銷渠道,與品牌商展開更直接也更深入的合作。加大自營比例,開發自有品牌和獨家代理品牌,回歸零售本質。在品牌同質化嚴重的大環境下,為消費者提供好的商品,以形成區別於其他零售渠道的獨特優勢。
零售物業的核心價值是流量,百貨公司因起步較早,多位於城市黃金地段,以自建或長期租賃的形式持有線下核心位置的流量入口。隨著城市的發展,部分項目或因舊城改造等規劃條件的變化,或因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不再適合零售型商業經營。但對其他形式的商業經營,仍然屬於主城區稀缺物業資源,具備極高的流量價值。雞肋項目的流量變現,有助於幫百貨公司快速減負,集中優勢資源,在新的市場環境下落實戰略布局。
從售賣商品到售賣生活方式,是百貨店轉型的重要方向。隨著消費觀念的升級、購物渠道的快速更迭,消費者對購物體驗的期待越來越高。而這種體驗並不單純是需要看場電影、打場電玩。世界在網際網路的推動下變得更加扁平,消費者的信息獲取速度越來越快,他們已經能在網絡的二維世界裡找到與自己趣味相投的社群。但回到線下,卻又不得不面對在同質化消費場所里的泯然眾人化。他們需要好的商品、與個人氣質契合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