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餅卷大蔥,是眾人皆知的典型山東土吃,但在「蔬菜之鄉」山東省壽光市,大餅不只卷大蔥,還卷各式各樣的生鮮蔬菜,更讓記者好奇的是,隨處可見有人將剛採摘的黃瓜、西紅柿直接送入口中。在蔬菜藥殘備受關注的今天,記者著實為這些「嘗鮮人」的健康安全擔心。然而,經過一番實地考察、採訪,記者也成為了大膽的嘗鮮人。
誰砸壽光蔬菜的牌子,就砸誰的飯碗
2006年發生的黃瓜中毒事件,可以說是壽光蔬菜產業發展的一個轉折點。
2006年4月,青島某公司食堂發生了部分員工食用黃瓜中毒事件,經查明,黃瓜來源於壽光市的一個鎮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及時處置事件的同時,認真算了一筆經濟帳:全市蔬菜種植面積80萬畝,年銷售量80億斤,還有約40億斤外地蔬菜通過壽光銷往全國各地;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000多元,其中僅蔬菜種植一項,就達到4000多元,蔬菜產值占到農業產值的70%;全市25萬農戶,從事蔬菜種植的有17萬多戶,也占到近70%。而且還有一大批伴隨著蔬菜產業發展而興起的二、三產業,正推動著壽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可以說,蔬菜已成為壽光重要的經濟命脈,成為壽光的招牌和名片。蔬菜興,壽光興,蔬菜產業發展,壽光農民富裕。反過來看,如果壽光蔬菜質量安全出了問題,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必將嚴重影響壽光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壽光作為蔬菜主產大市,必須全力以赴,保證蔬菜質量安全和品牌信譽。為此,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誰砸壽光蔬菜的牌子,市委市政府就砸誰的飯碗。
建立鎮級監管機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落到基層
孫家集街道是壽光市蔬菜主產地之一。在街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記者看到了執法車、檢測車、檢測設備和穿著執法服裝的工作人員。監管辦負責人說,監管辦去年底成立,下設農業執法中隊和檢測中心,執法中隊有6名工作人員,鎮裡為執法中隊配備了執法車,檢測中心有兩名專職檢測員,配備了兩台速測儀和一台流動檢測車。現在我們是有權有錢有責,還有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不愁工作干不好。
記者在市農業局了解到,為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缺機構、缺隊伍、缺經費的問題,去年9月,市里專門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導小組,市長親自掛帥,並建立了部門聯席會議制度,設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具體負責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市農業局有農業行政執法大隊,全市所有鎮都和孫家集街道一樣,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和農業行政執法中隊,並按照不少於6人的標準配齊人員,工資、辦公經費由市鎮財政解決。執法人員上崗前要統一培訓,合格的頒發上崗執法證,並統一執法著裝。執法大隊和中隊分別由市鎮財政出錢,配備了執法車。同時,市政府對各鎮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量化考核,各村實行村委負責制,每個村委成員都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目前,全市形成了市鎮村三級分工負責、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監管體系。
三級檢測網絡無縫對接,杜絕不合格蔬菜流入市場
記者在壽光採訪時,正值投資500多萬元的市蔬菜質量安全視頻監控與信息管理平台試運行。在市農業局的主控中心,記者能直接看到各鎮檢測中心、「三品」蔬菜生產加工企業、超市、蔬菜交易市場的檢測情況和數據。據介紹,目前,第一期14個鎮、15個「三品」蔬菜生產加工企業和批發市場、50個村頭地邊市場的視頻監控系統已投入運行。到6月初,全市613個檢測室全部納入視頻監控和檢測信息採集範圍後,就能對全市蔬菜質量進行實時監控、統計、分析、預警與智能化管理。
近年來,壽光市將蔬菜質量檢測體系建設作為工作重點。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了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投資200多萬元給14個鎮檢測中心配備了高標準檢測設備和流動檢測車;按照有場所、有法人、有人員、有設備、有台帳、有制度的「六有」標準,對全市1330個村頭地邊蔬菜交易市場進行了集中整治,取締了755個,保留的575個市場全部配備了速測設備。全市形成了從市鎮到企業、基地、市場、超市全覆蓋的檢測網絡。
天綠蔬菜市場是這次整治中保留下來的村頭地邊市場之一。在這裡記者看到,市場配備了蔬菜速測儀和視頻探頭,建立了蔬菜購銷台帳。市場負責人告訴記者,只有具備規定的檢測設備、培訓合格的人員才能開辦蔬菜交易市場。蔬菜銷售前他們要到大棚採樣檢測,只有合格的才能進入市場,進入市場時還要再檢測一次。
三級檢測網絡建成後,既各有側重,又相互銜接,實現了蔬菜檢測的無縫對接。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負責對全市基地、市場、超市及加工企業進行抽檢,每月檢測蔬菜樣品200個以上;各鎮檢測室對轄區內蔬菜基地、種植戶、經銷市場不定期進行抽檢,每月檢測蔬菜樣品不少於200個;村頭地邊市場對進入市場銷售的蔬菜全部進行普檢。為掌握第一手資料,市農業局今年又出台了《蔬菜質量定向定位檢測實施方案》。每月抽籤確定兩個鎮的兩個村,市農業行政執法大隊、各鎮街道執法中隊和檢測室的工作人員全部集中,對被抽中村的大棚菜、露天菜進行普檢。市農業局今年起將全市所有蔬菜大棚編上電子身份證,蔬菜質量出了問題,能追溯到村到棚。
壽光地產蔬菜要檢測,外地蔬菜進壽光同樣要經過嚴格的檢測。壽光市蔬菜批發市場交易份額中70%是外地蔬菜,年交易額56億元。市場負責人介紹,國家蔬菜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市場設立了檢測站,凡進場蔬菜都要抽檢,檢測合格的才能進場交易。
就是有高毒農藥咱也不用
在天綠蔬菜市場,記者碰到正在賣絲瓜的寇姓農民。他說,現在在壽光,禁用農藥一是買不到,二是用了不划算。壽光蔬菜因為質量好、名聲好,帶來了蔬菜的銷路好、價格高,這個市場的絲瓜每斤價格就比其他地方高二毛錢左右,他家種了兩個大棚,去年收入近8萬元,現在就是有高毒農藥他也不會買、不會用。對限用農藥,他也知道要有適當的間隔期,因為經常有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來講課,按照規定,農藥品種、使用日期、使用數量還必須記錄在案,除平時有各種抽檢外,蔬菜上市前,市場還要來檢測,把關很嚴。
在提高農民安全使用農藥意識的同時,壽光市還建立了農藥銷售定點經營和購銷登記制度,並始終保持對禁用農藥的高壓態勢。由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牽頭,農業、工商、質監、公安等部門參加,對禁用農藥的生產、銷售、使用等各個環節,定期不定期進行排查,對農藥經銷戶全部建立排查檔案,從源頭上杜絕禁用農藥的流通和使用。同時,市政府還每年拿出10萬元設立專項舉報獎金,對生產、銷售、使用違禁農藥的行為實行有獎舉報,舉報情況一經查實,在對舉報人保密的前提下嚴格兌現獎勵。
科技服務「面對面」,指導農民科學安全生產
蔬菜病蟲害是菜農最擔心的問題,也是在防治過程中最容易出質量安全問題的環節。壽光農業信息網以分布在全市鎮、村的農資經營點為依託,開通了網絡視頻諮詢服務系統,建立了300多家農村信息網絡服務站,服務範圍涵蓋全市14個鎮的600多個村,並延伸到國內10多個省市。市農業局優選10名在職農技人員,又聘請4名退休農業老專家,組成專家諮詢服務團隊,服務範圍涉及蔬菜、糧食、果樹、棉花、栽培、土肥等各個作物類別和技術領域。農技人員每天在視頻諮詢室進行網上遠程作物病蟲害診斷和農業技術指導服務,實現了為農民服務的「面對面」。
除此之外,壽光市農業信息網還相繼開發了大棚實時氣象服務、農業專家移動服務、蔬菜標準化生產資料庫、農業影視點播等系統。大棚實時氣象系統通過放置在蔬菜大棚中的自動氣象站,與網站服務系統對接,隨時為農民提供蔬菜大棚實時氣象數據,成為「放在農民家中的蔬菜大棚氣象站」;農業專家移動服務系統利用手機簡訊,把農業技術信息服務網絡延伸到了田間大棚,農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簡訊與專家交流,被農民稱為「裝在口袋裡的農博士」;蔬菜標準化生產資料庫集成了1200多種商品類蔬菜從選種、育苗、種植到管理等各個流程的全部技術資料,農民滑鼠一點,就能實現智能查詢,被農民稱為「一點就靈的技術萬事通」……
政策扶持+品牌創建,打造壽光蔬菜品牌形象
在保證蔬菜質量安全和創建品牌上,壽光市政府不僅捨得拿錢、給人,還注意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按照「規劃一批、培育一批、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的要求,堅持「獨、特」和具有不可複製性原則,以爭創中國名牌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和山東名牌農產品為重點,充分挖掘優勢蔬菜資源,集中培育一批品牌產品和品牌企業。政府規定,凡在壽光市行政區域內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的企事業單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其他經濟組織,對當年新獲「中國名牌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山東省名牌農產品」的,由市財政一次性分別獎勵50萬元、20萬元、10萬元;對當年新獲國家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由市財政一次性分別獎勵1萬元、0.5萬元、0.5萬元;對創建成為國家、山東省、濰坊市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和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的,由市財政一次性分別獎勵5萬元、2萬元、1萬元。今年,市政府就對獲得「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的「樂義」黃瓜獎勵了50萬元。
目前,全市已有325種農產品獲得優質農產品標誌,打造了「樂義」蔬菜、「王婆」香瓜等十幾個知名蔬菜商標。依託中國農業大學壽光蔬菜研究院,研發了4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甜瓜品種,提高了全市蔬菜產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