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學者:應該逐步解除信託業假想的「剛性兌付」魔咒

學者:應該逐步解除信託業假想的「剛性兌付」魔咒

2014-01-01 09:15:23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7月8日,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的《中國信託業發展報告(2013-2014)》引起了業內高度關注,其中關於打破「剛性兌付」的表述更是引起專家學者們廣泛的討論。《報告》指出,從信託業長期健康發展角度看,信託公司必須理性對待「剛性兌付」策略,對具備條件的信託項目,應該逐步解除「剛性兌付」的魔咒,雖然短期會有陣痛,但只有「破剛」,才會有行業健康的長遠未來。

信託剛性兌付

  這份《報告》還指出,「剛性兌付」不是制度約束,而是信託業基於多種因素考慮所採取的經營策略。雖然這對制度重構後信託業的起步發展階段起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其負面作用也開始日益顯現。其一是不利於信託產品投資者的成熟;其二是不利於信託公司全面盡職管理能力的提升;其三是招致對行業風險的過度關注和不恰當猜想。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20年中國信託投資行業市場供需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了解,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信託業假想的「剛性兌付」。「剛性兌付」一方面是無法可依的,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市場交易基本的公平性原則。只要高收益,不想承擔相應的風險,這樣的機會在市場裡可能有,但不可能多、更不可能持續。因此「剛性兌付」如果存在於投資者的意識中,必須打破,也是能夠逐步打破的。這也是保護投資者長期利益的必要手段。

  為了打破「剛性兌付」的「錯覺」、為了更好地迎接接下來的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及促進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需要建立完備的金融消費者保護體系。建立金融消費者保護體系包括但不限於:通過金融教育,提高投資者的金融決策能力,以及對金融產品風險和回報的正確認識,特別要強調「買者自負」的原則;監管機構要加強信息披露(如產品登記系統)、規範銷售行為(銷售人員的激勵機制等)以減少誤導銷售,並通過監管創新來更好的監督和糾正信託機構的市場行為,達到保護投資人的目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陳道富表示,剛性兌付的普遍存在,反映了多方面的問題。

  一是投資者教育問題。直接融資體系主要通過市場分散,由投資者藉助市場波動實現風險自擔的方式及時承擔損失;間接融資體系主要通過機構集中並消化風險。我國投資者長期處於間接融資體系中,習慣於由機構吸收剩餘風險,將信託產品等同於存款產品,寄希望於由信託公司承擔產品的風險。

  二是行業發展的無奈。信託公司尚未通過市場方式取得投資者的「信任」,不得不藉助隱性擔保(最終表現為「剛性兌付」)來快速擴張市場規模。再加上信託業的財產登記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二級轉讓市場,也影響了投資者管理信託產品的風險。

  三是監管部門在過渡時期超越信託法界定的法律關係,過度強調信託公司的股東責任和信託公司資本金的風險保障作用。

  四是風險責任的不清晰。信託產品的各個參與主體和各個環節均存在一定瑕疵。特別是地方政府(部分銀行)對信託資產的隱性擔保,信託公司存在的盡職調查、營銷宣傳的不專業、不規範行為,使得信託風險最終的責任主體並不清晰。

  信託屬於直接融資,財產獨立和破產隔離的制度設計,保證了信託資產的風險收益可由受益人完全承擔。管理者和託管者等其他參與者只是提供一種專業服務,並為自己的專業技能獲得相應的報酬。2001年以來,我國信託行業逐步回歸信託的專業管理者角色,堅持了「買者自負」的信託風險文化。當然,這個過程中信託公司應承擔的信託責任,既要保證自己擁有必要的專業技能,同時也具有為委託人和受益人利益服務的職業道德。當前,隨著信託產品的到期兌付,我國宜堅持信託的本質,在強調信託公司信託責任的基礎上,打破「剛性兌付」,堅持「買者自負」的信託風險文化。

更多信託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信託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