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信託資產占GDP的比重還較低,未來發展空間廣闊。中國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將是一個逐步「信託化」的過程,主要表現為公眾將更多使用信託手段理財,政府和機構將利用更多信託服務,信託資產占GDP的比重將不斷增加。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均收入、財富的增長,信託業將迎來巨大創新空間。
一、信託行業業歷史回顧
中國信託業的真正發展開始於改革開放,是改革開放的產物。1979年10月中國第一家信託機構——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經國務院批准同意誕生了,它的誕生標誌著中國現代信託制度進入了新的紀元,也極大促進了中國信託行業的發展。
「十一五」以來,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信託公司自身管理能力的不斷提高,以及高淨值人群理財需求的不斷擴大,信託資產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截至2011年末,我國信託資產規模達48114.38億元,信託公司經營收入達到439.29億元,利潤總額達到298.57億元。2012年上半年,信託業資產規模再創新高,超過了5.5萬億元。
2009-2011年,銀監會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關於信託行業規範的政策,引導信託公司規範發展,加強風險監控,注重主動型信託資產管理業務模式的發展,著重開拓高端個人信託業務和理財管理服務業務市場,提升信託公司的盈利能力,促使其由粗放型發展模式向專業化、高技能含量的方向發展。行業政策的逐漸明晰,以及國家對信託行業重視程度的提升,為信託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012年業內已經曝出的無法到期兌付的信託計劃項目幾乎均為房地產信託,但到目前為止並無一例產品真正未予兌付。
前述銀監會人士介紹,目前未能到期清償的項目大部分是在半年緩衝期內(一些產品在設計之初,信託公司為應對兌付預留一定緩衝期)解決問題,投資人顆粒無收的現象幾乎還沒有發生。
「在前期的合同中,考慮到後期可能面臨的流動性問題,一般都會有一旦無法到期償付,設立處置期的條款,處置期通常最多在三個月到半年期,經受益人大會同意,只要在這個期間償付就不能算違約,這亦符合《信託法》的要求。」信託公司有關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通常,未能到期兌付的房地產信託產品,大多數處理方法是延期,即項目沒有如期建成,達不到預售條件,或者是開發商捂盤,不願降價銷售,但風險可控。
業內人士介紹,按照目前的房地產信託合同協議,如果開發商未能到期兌付,信託公司在受益人大會授權同意延期的情況下,將有權將信託產品延期,期間規定的收益率將在原有承諾收益率基礎上加以提高。如原來給信託投資者的承諾收益為15%,在延期後,承諾收益一般將提升5個到7個百分點,延期的承諾收益將達到20%以上。
2013年年初,資管行業迎來了第一波「跳槽潮」。「資管新政」在鬆綁券商、公募基金的同時,也讓這個行業人才變得更加緊俏起來。
缺乏實戰經驗的券商資管、基金資管瞄準了有獨立業務能力的信託經理,而信託公司為長遠發展整固的需要,紛紛加強投研團隊建設,核心都是要招攬人才。每一次的市場變革都伴隨著人才的大規模流動,也正是這種受市場力量驅使的流動,給資產管理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業帶來了無限生機。
二、風險控制是主要關鍵
對於時下,不時爆出的信託兌付風險,蘇州信託的專家們也有自己看法。他們認為,對於投資者來說,購買信託時也要關注信託產品的投向、自己的交易對手等幾個方面,而不能僅著眼於預期收益率的高低。同時,投資者要注意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要完全寄希望在信託公司的剛性兌付上。
同時,專家表示,信託公司對於產品的風險控制也有著相當大的作用。而蘇州信託在產品的風險管控方面一直以來都是十分重視的。嚴控風險不僅僅體現在前期的項目選擇,在後續管理方面,蘇州信託設立專門的後續管理人員,追蹤、把控項目,並針對可能出現的任何風險做好準備。因此,在監管對於全國信託公司的評級中,在風控和合規兩個方面上,蘇州信託一直名列前茅。
「選擇信託產品,其實也不難,就是選擇熟悉的,選擇熟悉的資金投向領域,選擇熟悉的信託公司,這樣也是把控住了自己的投資風險。」專家說。
三、2013年展望
十年磨一劍,剛剛完成增資擴股和十周年慶典的蘇州信託,對未來的發展更是充滿了信心和期待。2013年的1月份,蘇州信託將推出一系列穩健型信託產品,新老客戶奉上一頓新年的饕餮大餐。相關人士表示:「蘇州信託會秉承一貫的「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宗旨,在項目甄選、產品設計、風險控制上,繼續精耕細作,設計出更多符合投資者需求的產品,成為投資者心目中值得信賴的理財專家!」
更多信託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信託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